[发明专利]丁烯异构化反应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45482.9 | 申请日: | 2011-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9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涛;朱志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C11/08 | 分类号: | C07C11/08;C07C5/25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丁烯 异构化 反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丁烯异构化反应的方法,特别是关于丁烯-2与丁烯-1双键异构化反应的方法。
背景技术
1-丁烯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α-烯烃,高纯度1-丁烯主要用于生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共聚单体,LLDPE因具有良好的高温蠕变性能、较高的抗冲击强度及耐热、耐磨性能,尤其适宜作热水管材,故成为近年来迅速增长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同时,1-丁烯的其它齐聚产品,如二聚体1-辛烯和三聚体十二碳烯除可替代1-丁烯合成更好的LLDPE和HDPE外,还可大量用于汽车和润滑油添加剂、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增塑剂、印染剂、乳化剂等,其用途十分广泛,且用量逐年增加。1-丁烯共聚体,尤其是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市场看好,带动了1-丁烯需求量迅猛增加。但情况不同的是,1-丁烯的生产商只有少数对外出售产品,这更加剧了1-丁烯供需紧张的局面。
目前,全球1-丁烯生产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乙烯为原料的齐聚工艺,另一种是以C4烃为原料的抽提工艺,后者约占总产能的64.5%。由于乙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且价格较高,所以采用乙烯二聚生产1-丁烯的技术路线面临生产成本偏高的巨大压力。而对于碳四馏分通过抽提工艺得到1-丁烯的技术路线,通常要经过丁二烯抽提或氢化除去丁二烯、异丁烯醚化、然后精密分离后得到纯度较高的丁烯-1产品,并同时副产富含丁烯-2的烃类混合物(主要是丁烯-2及正丁烷)。如果将这部分丁烯-2,通过异构化反应转化为1-丁烯,然后再进行循环分离,或单独分离实现增产高纯丁烯-1的目的,其投资少收益高,对于提高碳四烃综合利用价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石化公司已对丁烯-2异构生产丁烯-1的工艺产生极大的兴趣。
而相反的情况是,一定条件下,石化公司需要将丁烯-1异构化为丁烯-2用于生产甲乙酮,烷基化原料或为乙烯丁烯歧化制丙烯的原料,而目前用于丁烯-1异构为丁烯-2的技术主要是低温临氢异构化技术,显然氢气的消耗,较高的压力以及选择性的控制等存在诸多问题。
文献WO02/096843A1(CN1511126A)中公开了一种采用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烯烃异构化方法,如氧化镁,优选为高纯度氧化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实现内烯烃如2-烯烃制造1-丁烯。该方法尽管可以在高温下约340~500℃实现20%~30%的2-丁烯转化为1-丁烯,但它明显的缺点在于,原料预处理麻烦,易被空气、水汽及酸、碱化学物质中毒,催化剂寿命较短,一般仅有几十小时。文献WO02094433A1(ABB)CN1522175A)详述了上述用于烯烃异构化的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活化或再生方法,即在活化状态下,通过与含不多于5体积ppm分子氧的脱氧氮气接触而使催化剂活化,尽管如此,对异构化催化剂活性周期改进的效果是很微小的。
文献(石油化工,18(2),1989:75~80)2-丁烯异构化催化剂的研究一文,介绍了Al2O3催化剂(比表面85.8平方米/克),用少量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可实现异构化反应,但该催化剂在异构化反应过程中温度很高,反应过程中副产物较多,经试验验证该催化剂在反应时间500小时后活性衰减,同时丁烯-1的选择性较低。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主要存在催化剂活性周期短或选择性较低的问题,这对工业实际应用带来较大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往文献技术中存在的反应产物选择性低,催化剂活性周期短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丁烯异构化反应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产物选择性高,催化剂活性周期长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丁烯异构化反应的方法,以含丁烯的碳四烃为原料,包括如下步骤:
a)原料首先进入第一反应区与催化剂I接触反应,生成含有丁烯-1与丁烯-2的反应流出物I;
b)反应流出物I进入第二反应区与催化剂II接触反应,生成含有丁烯-1与丁烯-2的反应流出物II;
其中,催化剂I为硅铝摩尔比SiO2/Al2O3为100~2000的ZSM分子筛,催化剂II为氧化镁或氧化硅,催化剂I和催化剂II的重量装填比例为0.1~8∶1,且第一反应区的温度低于第二反应区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54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功耗待机和唤醒的电视电路
- 下一篇:一种带输入切换矩阵的LED视频切换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