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液监控报警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41625.9 | 申请日: | 2011-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1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 发明(设计)人: | 夏红梅;张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红梅 |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A61M5/3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33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监控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液监控报警系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医护人员远程监控多个患者输液过程、在输液出现差错时向医护人员自动报警、在输液结束时向医护人员自动报警的电子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在许多医院的门诊、病房、过道和走廊里,均能看到身旁挂着输液瓶的患者。输液瓶里的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输入到静脉中,被称为“输液”、“打点滴”、“吊水”或“挂水”。
一套典型的输液装置,包括有:输液瓶或输液袋、粗径针头、短橡胶管、莫菲氏滴管(茂菲氏滴管)、长橡胶管、调节器、接管、插入保护针套内的静脉穿刺针头、胶布和输液架。
利用输液装置进行输液,主要作用包括有: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如用于治疗烧伤、出血、休克等;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如用于各种原因的脱水、禁食、大手术后;输入药物,达至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如用于中毒、各种感染等;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如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等;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的渗透压,以达到预防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同时借高渗作用,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尤其是,输液对于抢救严重脱水、无法进食、手术进行中、无法自主活动或不能口服药物或肌肉注射的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但是,输液与口服和肌肉注射相比,当不及时操作时容易引发更多的危险。因为输液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及时的无菌处理。如果发生输液结束、输液意外停止、输液流速过慢或过快,则必须及时对患者采取措施。否则,输液意外停止会延误治疗;输液时所用的溶液太稀或太浓,会破坏体内电解质平衡;输液流速过慢或过快,会导致患者的不同程度的反应,过慢无法及时缓解症状,过快能引起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输入了大量的气泡,能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输液管中血液回流,会引发更多感染机会;输液结束没有及时清理,对于需要继续的输液的患者,会延误治疗,而对于输液结束的患者,没有及时清理会增加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的机会,引发血凝块,还会使扎针处严重肿胀,违背了严格快速无菌的操作原则。对此操作原则的违背,提高了引起局部发炎的机率,严重时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
而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容易因疲劳、无聊、睡觉、看书、看报等,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药液已经输完,产生血液倒流、凝血、针孔堵塞等问题,给患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痛苦,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若处理过早,即药液还末完全输尽就摘瓶取管,则会造成药液的浪费。因此,此问题常引发患者的不满以至投诉和医护人员的无奈。
这些问题和需求,自动的输液监控报警系统可以加以解决。但是,国内外类似产品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国内外的产品中,其中一类根据液体导电原理,在输液器中安装导电电极,当里面液体用尽时则报警。然而,电极要和药液接触,导致污染,违背了非侵入式要求,引发安全隐患。另一类产品,通过测量输液瓶重量的变化,或者测量输液瓶液面的变化,当重量或者液面低于一定值的时候,进行报警。但是,输液瓶大小不一样,不同厂家有不同尺寸的玻璃输液瓶、塑料输液瓶、聚氯乙烯(PVC)输液袋,聚烯烃多层共挤膜(非PVC)输液袋,每一个厂家有给成人和儿童的多个型号,所以各类产品无法一一安装适配,不具有实际推广意义。最后一类产品,利用区分光线在空气中和光线在液体中折射率的差别报警,但是根据这种简单的设计思路设计的产品,准确性差,虚假报警次数过多,医护人员多次以为输液结束过来检查,发现只是虚假警报,所以此类产品也不具有实用意义。
而且,这些产品都只针对一个患者的输液管,无法同时监控一个病房的多个患者,更无法远程监控多个病房的多个患者。这种缺陷,无法满足护士站对多个病房的远程监控的需求。
现有技术和产品中存在的这些缺陷,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红梅,未经夏红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16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