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80002429.4 申请日: 2010-10-08
公开(公告)号: CN102984949A 公开(公告)日: 2013-03-20
发明(设计)人: 陈风雷;川口理衣;木野遥;加东冴美;长野和种;村井弘二;藤田怜 申请(专利权)人: 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A23F3/16 分类号: A23F3/16
代理公司: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吴娟;高旭轶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提取物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茶叶高收率地制备甜味、酽味和美味强而涩味少的茶类提取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提供有将茶类饮料填充到罐或PET瓶等而成的商品,由于消费者对甜味的习惯,而得到了高度支持,产量不断增加。作为最近的趋势,正偏好美味和酽味强、涩味得到抑制的茶类饮料。

在制备茶类提取物时,作为通过酶进行处理的方法,提出例如了如下方法:合用原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提取茶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用鞣酸酶处理红茶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用果胶酶、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处理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浸渍于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或其混合酶的水溶液后干燥,然后于100~170℃加热焙煎的谷茶(穀茶)制备法(参照专利文献4);通过粘结性淀粉和选自α-或β-淀粉酶、纤维素酶及蛋白酶的至少1种酶的混合物进行提取的速溶茶的制法(参照专利文献5);用鞣酸酶和至少一种细胞壁消化酶润湿红茶的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6);用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处理茶叶提取残渣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7);预先用鞣酸酶处理茶类的热水提取液后冷冻浓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8);使绿原酸酯酶作用于茶提取液从而制备浑浊少的茶类饮料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9);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蛋白酶和鞣酸酶存在下提取茶类原料(参照专利文献10);茶叶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至少含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原果胶酶的酶类,对茶叶进行酶分解提取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1);茶类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蛋白酶存在下用水提取茶叶,并进一步用蛋白酶处理制得的提取液(参照专利文献12);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茶类原料的提取时和/或提取后用葡糖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蔗糖酶或α-半乳糖苷酶等糖类分解酶进行酶分解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3);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绯红密孔菌(Pycnoporus coccineus)产生酶和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或原果胶酶对茶类原料进行酶分解提取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4)等。

但是,这新方法虽然在谋求改善甜味、酽味、美味等味觉,收率提高的目的下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茶的提取残渣中仍残存有细胞壁和蛋白质等有用成分,称不上是将其全部有效利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6-179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52-42877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62-1517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57-47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公平1-4797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公平4-6366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第3157539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5-328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11-308965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3-144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03-210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08-67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2008-8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2008-1254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提取在现有的由茶叶进行的酶处理提取法中未完全分解、提取的源自茶叶的细胞壁成分,其结果可高收率地由茶叶制备富于甜味、酽味和美味且涩味少的茶类提取物的方法。

解决课题的手段

认为茶叶中约含有43.9%的碳水化合物(第5版食品成分表),其大半(茶叶中的约30%)为纤维素、果胶等细胞壁成分。因此,若分解该细胞壁成分,则预计可高收率地获得甜味强的茶类提取物。但是,虽然将纤维素酶或果胶酶作用于茶叶可获得某种程度的效果,但无法认为可完全利用细胞壁中的成分。因此,本发明人等进一步反复深入研究,结果此次令人惊奇地发现:若向茶叶中添加淀粉酶、具有20000U/g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和特定的纤维素酶(即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则源自茶叶的可溶性可溶性固体成分收率飞跃性地提高,并且生成蔗糖、纤维二糖、半乳糖醛酸等,制得的茶类提取物富于甜味、酽味、美味,从而完成本发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未经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24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