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病毒和致病菌的快速、灵敏检测装置及数据处理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17062.4 | 申请日: | 2010-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36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卢磊磊;李福生;卢淼淼;卢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磊磊;李福生 |
| 主分类号: | G01N21/63 | 分类号: | G01N21/63;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031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病毒 致病菌 快速 灵敏 检测 装置 数据处理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病毒和致病菌的快速、灵敏检测装置及数据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针对食品、医学、工业和环境领域中的病毒和致病菌进行快速且灵敏鉴定、计数并将检测装置采集到的信号通过信号输出端进行数据输出、分析处理,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进一步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及至数据处理系统中服务端的数据库、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进行存储、进一步进行分析处理、记录的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愈来愈重视,然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感染的致病菌的种类逐渐增多,人类仍遭受着致病菌、病毒等相关疾患的危害,这给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快速、准确检测、计算和鉴定大体积中的少量或痕量病毒及特定致病菌是食品、医学、工业和环境诊断的基础。
传统培养法持续了一个世纪之多,此种微生物培养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方法,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该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工业微生物学中的质量控制试验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培养法从培养到肉眼可见的菌落需要24小时至数天时间(具体视致病菌种类而定),例如引起肺结核的细菌,通常需要在培养物中持续生长几周。传统培养法的缺点是:手工操作且操作繁琐,检测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存在人为的误差。另外,常规菌落计数的工作量大、费力、费时。随后虽然通过染色,例如革兰氏染色、金胺-若丹明抗酸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可以进一步方便鉴定致病菌,但染色法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很难确切计算标本中的致病菌或病毒数量。在食物生产加工中,较长的检测时间可能增加食物变质的可能。
因此,传统的方法已很难满足日益要求提高的致病菌和病毒检测。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快速且灵敏检测病毒和致病菌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或方法。
再例如,1995年,Contag首次在小动物体内检测到带有lux操纵子的病原菌发出的可见光。他是通过CCD相机捕捉到这个被感染动物的生物发光现象的。在1997年,他又首次观察到表达荧光素酶的转基因小鼠在注入荧光素酶底物后的生物发光现象(Contag PR等,Nature Medicine,1998.4:245-247),随后随着CCD和CMOS技术的发展,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检测蛋白、核酸、酶、活体动物内基因表达等等。顾等回顾了CCD传感器成像的特点,指出CCD成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及更多的选择面(顾聚兴等,《红外》,2000年第9期:25-28)。
无线传输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最初的无线电信号传输到一般家电的遥控器再到我们现在应用的Wi-Fi、蓝牙传输等等,无线技术在多个市场例如医疗、民用、安防等得到了应用。无线传输具有下述优点:传输距离远、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等。
以医疗系统为例,无线传输在医疗器械领域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开号为101744606A的发明专利:人体基本生理数据远程监测系统及方法;艾信友等,《医疗装备》,2009年第22卷第05期)。采用无线网络+医疗终端模式的无线医疗可以克服以前医疗服务困难。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终端被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医疗人员能够利用这些终端完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医疗项目,如无线指示病人用药,对家居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远程监控等。无线医疗就像一位随身医生,让健康监测与诊断无处不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磊磊;李福生,未经卢磊磊;李福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70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