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打包机送线机构的耐磨夹紧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61055.7 | 申请日: | 2010-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25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军;刘巍;韩立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H51/04 | 分类号: | B65H51/04;B65H51/18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朱瑜 |
| 地址: | 30030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包机 机构 耐磨 夹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丝打包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打包机送线机构的耐磨夹紧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机械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打包机被广泛运用在产品生产线上。炼钢行业中,生产完成的钢丝一般通过打包机绕装成为卷装品运输和出售,这种打包机设有包括驱动轮和夹紧轮的送线机构。上述驱动轮由安装在打包机上的液压马达驱动,驱动轮的外圆周面上设有梯形凹槽;上述夹紧轮由安装在打包机上的液压油缸驱动,夹紧轮的外圆周面上设有与驱动轮的梯形凹槽配合的梯形凸台。待绕卷的钢丝压紧于梯形凹槽和梯形凸台之间,送线机构通过驱动轮转动以及夹紧轮夹紧产生的摩擦力进行送线。
现有夹紧轮的梯形凸台的上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为使钢丝在送线过程中稳定夹持于驱动轮与夹紧轮之间不偏移,此圆弧面一般深度较大,这样,上述驱动轮梯形凹槽的两个侧面与夹紧轮梯形凸台的两个侧面之间的缝隙会很小。夹紧轮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圆弧凹槽受钢丝摩擦而深度加大,致使驱动轮梯形凹槽的两个侧面与驱动轮梯形凸台的两个侧面接触,如此会使夹紧轮丧失对钢丝的夹紧力,钢丝与驱动轮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继而钢丝出现打滑现象,必须更换夹紧轮才能使打包机正常工作,不仅机器的检修维护费用高,且严重影响生产节奏,降低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周期长进而减少打包机检修维护费用、提高打包机工作效率、保证生产节奏的打包机送线机构的耐磨夹紧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打包机送线机构的耐磨夹紧轮,包括与液压油缸连接的轮毂以及设置于轮毂外圆周面上的梯形凸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凸台的上端面的中部设有凹槽,梯形凸台的上端面的两侧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位于梯形凸台的上端面中部的凹槽为圆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夹紧轮梯形凸台上端面的中部设有凹槽,夹紧轮上端面位于凹槽的两侧为平面。上述平面与凹槽的连接处将钢丝顶压在驱动轮的梯形凹槽内,相比现有较深的圆弧面的夹压结构,本新型可更加有效地保证钢丝通过驱动轮和夹紧轮时不产生偏移;此外,本新型使得驱动轮梯形凸台的两个侧面与夹紧轮梯形凸台的两个侧面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大,进而有效增加夹紧轮的抗摩擦能力、减少机器的检修率和维护费用、保证机器的生产节奏、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 1、夹紧轮; 1-1、轮毂 ; 1-2、梯形凸台; 1-3、凹槽; 2、驱动轮; 2-1、梯形凹槽; 3、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打包机送线机构的耐磨夹紧轮,包括与液压油缸连接的轮毂1-1,所述轮毂1-1的外圆周面上设有梯形凸台1-2,所述梯形凸台1-2的上端面的中部设有凹槽1-3,所述凹槽1-3为圆形凹槽,梯形凸台1-2上端面上位于凹槽1-3的两侧为平面。
打包机上安装外圆周面上设有梯形凹槽2-1的驱动轮2,钢丝3夹紧于驱动轮2的梯形凹槽2-1与夹紧轮1的梯形凸台1-2之间,驱动轮2由液压马达驱动转动以带动钢丝3进行送线。机构送线过程中,夹紧轮1上的凹槽1-3和其两侧的平面部分的连接处与钢丝3接触,如此既很好地限制了钢丝3沿夹紧轮1轴向方向的移动,保证钢丝3送线过程中不偏移抖动,也增加了夹紧轮1的梯形凸台1-2的两个侧面与打包机上驱动轮2的梯形凹槽2-1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增加了夹紧轮1的耐摩擦能力,延长夹紧轮1的使用寿命,夹紧轮1的更换频率降低,减小了打包机的检修维护费用,保证打包机的生产节奏,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10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OC可现场编程电梯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转式翻板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