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型卡车换挡机构安装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40145.8 | 申请日: | 2010-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4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言平;查念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20/08 | 分类号: | B60K20/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卡车 换挡 机构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型卡车换挡机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汽车用户对汽车的操纵方便性和驾驶室活动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生产厂家越来越重视人机工程技术应用,最大程度地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和疲劳感。由于汽车从起动到加速到最高车速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驱动扭矩和车轮转速,转速低时扭矩大,转速高时时扭矩小,汽车上的变速器起转变扭矩和转速的作用。变速器有手动操纵和自动操纵两种操纵方式,目前轻型卡车的变速装置绝大部分是采用手动操纵,手动操纵的变速手柄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是在转向管柱上,更广泛采用的布置是在驾驶员和副驾驶座之间。
变速操纵手柄布置转向管柱上的方案现在已很少被采用,主要缺陷是操纵不方便,且由于传动机构比较复杂,制造和装配质量要求高,可靠性不好保证。变速手柄布置在驾驶员和副驾驶座之间的主要缺点是由于轻卡的驾驶室空间一般比较小,变速操纵手柄及手柄座阻断了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的通道,驾驶员从驾驶座移动到副驾驶座或从副驾驶座移动到驾驶座非常不方便,甚至是要从左车门下来再从右车门上去。另外一个缺点是驾驶员在驾驶时变速手柄不在驾驶员的视野之内,只能凭习惯去抓握变速操纵手柄,遇到紧急情况容易误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换挡操作更加方便。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轻型卡车换挡机构安装结构,包括仪表台和换挡机构,所述换挡机构安装于所述仪表台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仪表台包括仪表台骨架、仪表台支架和仪表板,所述换挡机构包括安装支架、操纵机构和与所述操纵机构连接的换挡手柄,所述仪表台支架固定在仪表台骨架上,所述安装支架固定在所述仪表台支架上,所述操纵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仪表板将所述操纵机构包裹,所述换挡手柄外露于所述仪表板。
优选地,所述换挡手柄向后弯曲。
(三)有益效果
通过将轻型卡车的操纵机构布置在仪表台的中部,使得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具有腿部通过通道,便于驾驶员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移动,且换挡手柄处于驾驶员视野之内,使换档操作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轻型卡车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仪表台骨架;2:仪表台支架;3:仪表板;4:安装支架;5:操纵机构;6:换挡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型卡车换挡机构安装结构,包括仪表台和换挡机构,换挡机构安装于仪表台的中部。仪表台包括仪表台骨架1、仪表台支架2和仪表板3,换挡机构包括安装支架4、操纵机构5和换挡手柄6,换挡手柄6与操纵机构5连接。仪表台支架2固定在仪表台骨架1上,安装支架4固定在仪表台支架2上,操纵机构5安装于安装支架4上,仪表板3将操纵机构5包裹,换挡手柄6外露于仪表板3。
为了保证变速操纵手柄的位置满足人机工程要求,将换挡手柄向后弯曲。驾驶座处地板和副驾驶座处地板处在一个平面上,且中间无任何障碍,驾驶座坐垫与包裹操纵机构的仪表板的最小空间间隙尺寸大于200毫米。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轻型卡车的操纵机构布置在仪表台的中部,使得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具有腿部通过通道,便于驾驶员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移动,且换挡手柄处于驾驶员视野之内,使换档操作更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01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