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公路应急急救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86916.5 | 申请日: | 2010-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72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唐德修;徐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德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1B9/00 | 分类号: | B61B9/00;A62B9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公路 应急 急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载车辆设备,具体来讲涉及一种高速公路应急急救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适应120公里/小时或者更高的速度,要求路线顺畅,纵坡平缓,路面有4个以上车道的宽度。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为保证行车安全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其建设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然而高速公路因车辆超速、超载等驾驶违章情形引发众多交通事故,尤其是严重的交通事故致使高速公路堵塞,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前往事故地点进行救治,以至于事故受伤人员伤亡率上升,故而需要一种在高速公路堵塞时能及时进行伤者运输的应急急救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及时有效地将伤者运送出事故地段进行及时救治的高速公路应急急救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一种高速公路应急急救装置,所述急救装置主要由支架、导轨或索道和运载车连接构成,所述支架安装于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隔离带护栏之间的路基中,导轨或索道连接固定于支架上,运载车悬挂吊装于导轨或索道上。
所述支架主要由支架立柱和支架横臂连接构成,所述支架横臂横向连接固定于支架立柱的上端,所述导轨或索道连接固定于支架横臂上。
所述支架为拱形支架。
所述运载车上设置有动力机构,动力机构与导轨或索道相连接。
所述急救装置还包括导向轨道,导向轨道设置于导轨或索道上。
所述急救装置还包括照明装置,照明装置设置于支架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该装置能够及时有效地将伤者由拥堵的事故地段运送出来,保障伤者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降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的伤亡率,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立柱、2-支架横臂、3-导轨或索道、4-动力机构、5-运载车、6-隔离带护栏、7-路基、8-导向轨道、9-照明装置、10-绿化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高速公路应急急救装置,所述急救装置主要由支架、导轨或索道3和运载车5连接构成,所述支架安装于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隔离带护栏6之间的路基7中,导轨或索道3连接固定于支架上,运载车5悬挂吊装于导轨或索道3上,运载车5置于绿化带10的上方。
如图1、2所示,所述支架主要由支架立柱1和支架横臂2连接构成,所述支架横臂2横向连接固定于支架立柱1的上端,所述导轨或索道3连接固定于支架横臂2上。
如图4所示,所述支架为拱形支架。
如图1、2所示,所述运载车5上设置有动力机构4,动力机构4与导轨或索道3相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急救装置还包括导向轨道8,导向轨道8设置于导轨或索道3上。
如图1所示,所述急救装置还包括照明装置9,照明装置9设置于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双轨道应急急救装置,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单轨道的应急急救装置,为了避免两车相向同时行驶时发生碰撞事故,当采用单轨道时可以每相隔一定距离设置临时错车位,临时错车位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铁路导向轨道的结构进行错车。实际应用时,动力机构可以采用由导轨或索道提供电力的电动机驱动运载车在导轨或索道上行驶,也可采用汽/柴油发动机,还可以采用太阳能提供电力的电动机进行驱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德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唐德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69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