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粘结护套式传力杆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60842.8 | 申请日: | 2010-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8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畅德师;谢铁桥;魏周春;张红平;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E01C11/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护套 式传力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运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通运输工程无砟轨道道床板或公路路面板伸缩缝处设置的无粘结护套式传力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地铁无砟轨道及公路混凝土路面技术发展,轨道及路面的高平顺性,稳定性,耐久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板缝处设置传力杆是必然的选择,设置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在此之前,各种形式的传力杆应允而生,但是最普通的传力杆通常是在施工现场制作,仅在圆钢需要滑动的一端二次涂沥青材料并在端头套帽。存在问题是沥青涂层不均匀甚至缺失、套帽不规范、现场制作污染环境,致使传力杆质量低劣,有些不能发挥作用,造成伸缩缝质量问题,特别是在长大线路工程中大量使用传力杆情况下,问题尤为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使伸缩缝两侧混凝土结构伸缩自如,相互传递剪切应力可靠的无粘结护套式传力杆。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传力杆上套设有无粘结护套,传力杆的伸缩滑移端套设在护套帽内,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填充层;所述的传力杆设置在混凝土中层,且其设置的方向与混凝土伸缩缝垂直,且传力杆的中点位置与混凝土的伸缩缝对齐。
上述的传力杆的杆壁与无粘结护套之间设置有润滑层。
上述的传力杆的长度为600~800mm,无沾结护套的长度为350~450mm。
上述的护套帽的长度为50~70mm,护套帽的厚度为0.3~0.5mm。
上述的填充层的长度为15~25mm。
上述的润滑层的厚度为0.05~0.1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在高速铁路、城市地铁、轻轨无砟轨道道床板伸缩缝及公路混凝土路面板伸缩缝铺设应用;具有使伸缩缝两侧混凝土结构伸缩自如,相互传递剪切应力可靠等特点,造价经济,结构先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2 ,本实用新型的传力杆1上套设有无沾结护套2,传力杆1的伸缩滑移端套设在护套帽3内,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填充层4;所述的传力杆1设置在混凝土中层,且其设置的方向与混凝土伸缩缝垂直,且传力杆1的中点与伸缩缝对齐。
传力杆1采用φ30圆钢,钢种采用45#或40Cr优质碳素结构钢,表面无氧化,成型产品需经过清除FeO和Fe2O3,表面采用磷酸盐防锈处理,保证传力杆覆层及无覆层部位的相对等径、等截面。
传力杆1的杆壁与无沾结护套2之间设置有润滑层。
传力杆1的长度为600~800mm,无沾结护套2的长度为350~450mm,无粘结护套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树脂,
护套帽3的长度为50~70mm,护套帽3的厚度为1.2~2.0mm,护套帽3采用聚乙烯或橡胶制品,传力杆1的伸缩滑移端与护套帽3之间的填充层4采用聚乙烯泡沫材料,护套帽3采取防漏、防渗措施。
填充层4的长度为15~25mm。
润滑层的厚度为0.05~0.1mm,润滑层采用防腐润滑脂。
本实用新型的组装:
1)传力杆圆钢设计
传力杆圆钢,表面经过清除FeO和Fe2O3,并采用磷酸盐防锈处理,保证传力杆覆层及无覆层部位的相对等径、等截面。圆钢材质选用优质结构钢,直径选用φ30,材质及直径也可依据工程需要进行设计。
2) 润滑脂及护套
在表面处理后的传力杆圆钢需要护套一端均匀涂抹一层防腐润滑脂,厚度约0.05~0.1mm,然后套装聚乙烯或聚丙烯树脂护套形成无粘结护套,护套厚度0.3~0.5mm。
3)端头橡胶(或PE)护套帽
橡胶(或PE)护套帽厚度1.5mm,长度60mm,护套帽内装填约20mm厚的聚乙烯泡沫板,然后将护套帽套入传力杆无粘结护套一端端头。
组装好的传力杆成品外观整洁,护套及护套帽无破损,有护套一端为伸缩滑移端,无护套端为固定端,传力杆与混凝土伸缩缝垂直,且中部与伸缩缝对齐固定在混凝土板的中层后被浇注在混凝土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08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压型雨水收集模块及其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稳定型防腐地板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