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25531.8 | 申请日: | 2010-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4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谷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谷立新 |
| 主分类号: | B60R3/02 | 分类号: | B60R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23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踏板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踏板,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日益发展,汽车的设计工作越来越趋于细节化、人性化。对于一些底盘较高,车厢距离底面也相应较高的汽车来说,帮助驾驶员或乘客上车的脚踏板堪称汽车领域细节设计的典范。然而,这种从底盘伸出车门侧面的脚踏板,虽然大大便利了司乘人员,但另一方面却对汽车的整体流线型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破坏了汽车整体的协调性。如此一来,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并不需要的踏板难免会破坏汽车的整体美观,更为重要的是其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空气阻力,进而也难免会影响车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伸缩的车用踏板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用踏板对于司乘人员的便利性及汽车整体的协调性无法两全的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包括踏板及安装支架,还包括平行传动件、电动马达、传动齿轮及车体连接线缆;
所述踏板借助所述平行传动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所述电动马达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平行传动件连接;
所述车体连接线缆连接所述电动马达与汽车电子系统,用于将电力以及踏板收放信号传输至所述电动马达。
上述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中还包括二级传动轴;并且,所述踏板的侧面中间朝向车身伸出有两组固定横档;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支架套件;所述平行传动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旋转臂,该些旋转臂均包括自转端及公转端;其中,
所述第一、第二旋转臂的自转端固定在一个所述支架套件上;所述第三、第四旋转臂的自转端则固定在另一个所述支架套件上;
所述第一、第二旋转臂的公转端与一组所述固定横档连接;所述第三、第四旋转臂的公转端则与另一组所述固定横档连接;
所述电动马达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旋转臂的自转端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臂的自转端则通过所述二级传动轴与所述第三旋转臂的自转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利用车体连接线缆接入汽车电子系统进行控制:在停车中车门开启时可通过电动马达、平行传动件放下踏板;而在停车中车门关闭或在汽车行进中同样可通过电动马达、平行传动件收起踏板;从而兼顾了司乘人员的便利性及汽车整体的协调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实施例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车用踏板机构包括踏板11及安装支架(如下文所述包括支架套件121~122),还包括平行传动件(如下文所述包括第一~第四旋转臂131~134)、电动马达14、传动齿轮15及车体连接线缆16。其中,踏板11借助平行传动件安装在安装支架上,从而得以实现踏板11的收放;电动马达14则通过传动齿轮15与平行传动件连接,用于传输收放踏板11所需的动力;车体连接线缆16则连接电动马达14与汽车电子系统,用于将电力以及踏板收放信号传输至电动马达14。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中还包括二级传动轴17;并且,踏板11的侧面中间朝向车身伸出有两组固定横档111~112;安装支架则包括两个支架套件121~122;平行传动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旋转臂131~134,该些旋转臂均包括自转端A及公转端B。其中:第一、第二旋转臂131~132的自转端A固定在支架套件121上,第三、第四旋转臂133~134的自转端A则固定在支架套件122上;第一、第二旋转臂131~132的公转端B与固定横档111连接,第三、第四旋转臂133~134的公转端B则与固定横档112连接;电动马达14通过传动齿轮15与第一旋转臂131的自转端A连接,第二旋转臂132的自转端A则通过二级传动轴17与第三旋转臂133的自转端A连接。
下面将结合以上描述对本实施例可自动收放的车用踏板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简单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谷立新,未经谷立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55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