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交车的顶部拉手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24813.6 | 申请日: | 2010-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64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汪奇超;李志远;王宝震;朱彦;谢宁;李渊;严梓乘;汪婧昭;涂映薇;赵旻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N3/02 | 分类号: | B60N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车 顶部 拉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手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公交车的顶部拉手。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公共汽车交通(公交车)是人们出行时主要选择的交通工具,而且由于道路建设速度有限和节能减排的国家目标,政府仍然是鼓励人们选择公交车这类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因此,乘坐公交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以致于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公交车车厢往往都是人满为患的。
为了方便不能坐到座位的乘客保持身体平衡,在公交车的车厢内往往设置较多的拉手,它包括设置在左右两排座椅之间顶部的两排水平平行设置的由杆体构成的直排拉手,这些拉手甚至可以延伸到车门处。
对于这类直排拉手来说,由于左右排拉手杆之间的间距较大,特别是位于车门附近的两排拉手杆的间距往往更大,一些站立于两排拉手杆中间下方的乘客往往由于手不够长而无法拉到拉手,往往容易造成这些乘客在车减速或加速时失去重心跌倒或者碰撞到其他乘客,原本良好的乘车环境一下子就失去了和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的顶部拉手,它主要解决现有公交车顶部直排拉手的结构在车厢拥挤时,不能供更多乘客使用的技术问题,它可确保乘客乘坐公交车时的安全,确保车厢内的和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公交车的顶部拉手,它包括设置在车厢顶部的两排水平平行设置的由杆体构成的直排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排直排拉手之间内具有内接的拉手杆。
所述的公交车的顶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手杆设置为多根平行设置的直杆。
所述的公交车的顶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手杆设置为内接于两排直排拉手之间的圆形或椭圆形拉手杆。
所述的公交车的顶部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手杆设置为内接于两排直排拉手之间交叉型拉手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拉手环体内具有内接的拉手杆,这样的结构可确保在车厢拥挤时,乘客可以在环形拉手上找到更多的拉手位置,确保了乘客的乘车安全,维护车厢气氛和谐。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特别是可以在现有的设施上进行改进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它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设置在车厢顶部的两排水平平行设置的由杆体构成的直排拉手1;所述的两排直排拉手1之间内具有内接的拉手杆2。所述的拉手杆2设置为多根平行设置的直杆。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两排直排拉手1之间内接的拉手杆2,这样的结构可确保在车厢拥挤时,乘客可以在环形拉手上找到更多的拉手位置,确保了乘客的乘车安全,维护车厢气氛和谐。
实施例2
拉手杆2设置为内接于两排直排拉手1之间的圆形或椭圆形拉手杆。
实施例3
拉手杆2设置为内接于两排直排拉手1之间交叉型拉手杆。
本实用新型中的拉手环体1和拉手杆2可以是不锈钢的方管结构,也可以是不锈钢圆管结构,而拉手杆2可以镶嵌连接至拉手环体1的内侧也可以选用其它的固定连接结构和方式。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48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