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上式升流布水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12597.3 | 申请日: | 2010-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05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尚兴军;王艳峰;刘金刚;刘强;侯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国瑞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维斗 |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上式升 流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厌氧反应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水解酸化反应器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上的布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水解酸化反应器和厌氧污泥反应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布水系统是该类厌氧反应器的核心部件,合理的布水方式是其良好运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目前工程上使用的布水器有分枝式、一管多孔式、一管一布式以及旋转式等类型。其中分枝式和一管多孔式布水器为早期使用的两种器,它们均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压力差导致的布水不够均匀;2、进水悬浮物过高容易使管道发生堵塞,且较难疏通。而旋转式布水器虽能满足布水均匀和不易堵塞的要求,但其构造复杂,安装与检修麻烦,影响了在工程上的使用,一管一布式的布水器虽可实现均匀布水,但管道堵塞问题依然存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堵塞后容易疏通、布水均匀且结构简单的液上式布水器,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上式布水器包括布水槽、配水堰、疏通管、变径、软管、布水头和固定螺栓。布水槽位于厌氧池液面的正上方,布水槽内设置若干个高度一致的配水堰,配水堰的三角形堰口标高一致。污水由提升泵打入到布水槽中,当槽内水位上升至三角形堰口时,污水就溢流进配水堰,依次流经疏通管、变径和软管后经由布水头内的反射锥形成反射后向四周辐射出去。当出现堵塞时,首先在布水槽的上方通过观察判定发生堵塞的布水管路,然后使用相匹配的管道疏通器对堵塞的管道进行手动疏通, 管道疏通器会使管路内形成负压,堵塞物会在负压条件下活动,并分散破碎成细小物质在管路内流动,从而布水器得到疏通。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布水器包括布水槽,布水槽内设有两个以上的配水堰,所述配水堰的下方连接有疏通管和软管,所述软管的下方有布水头,所述布水头由螺栓固连在厌氧池的池底。
所述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布水头内装有反射锥。
所述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疏通管和软管之间有变径。
所述技术方案还有:所述配水堰中有三角形堰口,所述三角形堰口高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该液上式布水器与传统的厌氧布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布水槽位于厌氧池液面上方,可通过观察各配水堰的布水从而得知整个厌氧反应器的布水是否均匀以及是否发生堵塞等异常情况;
2、位于池底的布水头发生堵塞时,通过使用与疏通管相匹配的管道疏通器可快速解决池底布水头的堵塞问题;
3、污水从布水槽均匀分布在池底,这个过程是靠污水自身重力实现的,因此不会引起池底的局部扰动,不存在死区及局部酸化等现象;
4、系统停止运行时,不会发生污泥倒流入进水管的现象,因此能够适应间歇性运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液上式升流布水器的示意图,其中1是布水槽,2是配水堰,3是疏通管,4是变径,5是软管,6是布水头,7是固定螺栓,8是配水堰的三角形堰口,9是布水头6中的反射锥。
具体实施方式
在厌氧池的上方设有布水槽1,在布水槽1内设有若干个配水堰2,所有配水堰2的三角形堰口8标高一致,污水由提升泵打入布水槽中,当槽内水位升到三角形堰口8时,污水就溢流进配水堰2,由于三角形堰口8的标高均相同,故各配水堰2中分配的水量相同。污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经疏通管3、变径4和软管5后到达布水头6,经过布水头6中的反射锥9反射后向池底四周辐射出去,实现均匀布水。一旦发生堵塞,则先在布水槽1的上方观察并判断出具体的堵塞管道,然后使用和管道相匹配的管道疏通器对堵塞管道进行手动疏通。
变径4可以选用镀锌变径,软管5可以采用PE软管。配水堰2的数量取决于厌氧池的大小。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国瑞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国瑞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25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