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难水下救援微型潜艇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07597.4 | 申请日: | 2010-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9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友余 |
| 主分类号: | B63G8/40 | 分类号: | B63G8/40;B63G8/16;B63G8/38;B63G8/3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矿难 水下 救援 微型 潜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潜艇,尤其涉及一种矿难水下救援微型潜艇。
背景技术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渗水矿难事件,事故井下153名人员被困,38人遇难,115人获救,矿难搜救耗资超1亿。这是近几年不断发生的矿难迄今最触目惊心的一例。
矿难立即引起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由国家安监局局长亲赴现场指挥抢险搜救,历时30天,于4月26日最后一名被困人员的遗体找到,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基本结束。其间动用冲锋舟、蛙人、机器人,都因为渗水淹埋井道顶部,现场复杂,无功而返。还是采用大功率水泵抽水降低水位等基本办法,降低了水位,使橡皮艇能够进入,之前9天时间没有一个遇难人员救出,直到4月5日才有9人救出。耗时、耗力终于115人获救38人遇难尸体找到。
为什么中国近几年矿难频发,世界罕见,有关部门正在司法调查,但归根结底,中国矿难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特别是煤矿领导干部,和从上到下层层主管安检的领导部门,不从源头查起,则矿难不已。这些是政府管理方面的问题,自有有关职能部门去调查解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救援措施欠缺,救援设备、仪器的落后,比如,1、通讯联络落后,无法与深井里受困的人员取得联系,直到到4月2日听到有井下发出的敲击声,才知道有“生命现象”。2、由于无线电、手机网络及其它通讯工具在深水里已经失去作用,在充满如“墨汁”一样伸手不见五指的煤水中,灯光失去照明作用,渗漏的水已经掩埋整个井下,冲锋舟、蛙人都无法进入,所谓“机器人”救援的高科技在现场面前也只能作秀,还是采用了最原始有效的多路大功率泵日以继夜加紧抽水,给橡皮艇留出进入的空间,才救出遇难人员。
是不是没有有效的水下救援设备、通讯仪器以及针对矿难水下救援的系列技术呢?本发明就此提出、研发了以下方案。
发明内容
一种矿难水下救援微型潜艇,在冲锋舟、机器人,蛙人、橡皮艇...无法进入渗水通道之前及时到达救援现场,潜艇采用高强度骨架和轻型抗压材料组成,潜艇分为驾驶舱、救援物资舱、底部减重舱三部分,采用电池供电,具有行驶、转弯、升降功能,为了在漆黑如墨的井道行驶采用超声波雷达,可以人工或自动方式使潜艇安全行驶于井道的中间通道内;声纳图像传感器、红外夜视仪和液晶(或其它)显示器使漆黑的井道变成“光明”,潜艇驾驶员可以在深水里清晰的看到井道周围状况,及时发现、搜救遇难人员,大大提高搜救效率,给被救人员赢得最佳、最快的抢救时间和机会;采用声纳发射仪和接收仪,保持与井下遇难人员、矿上指挥部门的通讯联络;为了保证潜艇操作人员的安全,当潜艇电池电能耗尽时,可以转换成人工脚踏方式驶出井道外;本微型潜艇也可以用于河流、水库救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1、采用声纳水下通讯方式。声纳(sonar)是水下通讯最好的通讯仪器,广泛用于军事水下监视,如潜艇、舰艇,通讯距离10到100公里甚至数千公里范围,作为一般矿难水下救援或河流、水库搜救绰绰有余,现在有各种各样作用距离、适合各种现场条件下的声纳仪器,也可以研制专用于矿井水下通讯的声纳发射仪和接受仪,把声纳发射仪配备到井下矿工、矿队,声纳接受仪在井上;主动式声纳发射仪可以每个矿工随同矿灯一起配备,被动式声纳发射就是直接在水下敲击两根金属棒就会发出声音信号。由于声纳发射、接受仪都是在潜在水下工作,所以不会引起瓦斯爆炸。
2、水下救援微型潜艇。该潜艇体积小,适合于矿井发发生渗水事故用,其体积可以分大、中、小几类。如同轿车、面包车或者其它更大的车型,与军事潜艇和观光潜艇不可相比。可容纳1、2人和救生服、呼吸器等物资,体积大的可以装更多的搜救设备和救援物资等。
3、微型潜艇采用轻型高强度骨架构成,外壳可用铝型板材、树脂材料、工程塑料、玻纤等轻型材料,潜艇分为三个舱,头部为驾驶舱,供驾驶员操作行驶,头部采用钢化有机玻璃材料做成透明窗,以供驾驶员观察外部情况;潜艇尾部是物资舱,用于装载救生物资,如救生服、氧气瓶、必备的救援工具等;由于潜艇装载有驾驶员、救援物资以及自身的重量,使得潜艇难以浮在矿井渗水通道的中部行驶,因此潜艇底部作为减重舱,其内部采用充满空气的橡皮垫,使潜艇上浮,抵消潜艇的下沉,三个舱空气隔离,互不透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友余,未经陈友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75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体式U型切膜刀装置
- 下一篇:救生圈自亮浮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