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87055.5 | 申请日: | 2010-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8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升;周岩冰;王茂龙;杨玉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东升 |
| 主分类号: | A61B6/03 | 分类号: | A61B6/03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遆俊臣 |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肠道 螺旋 ct 检查 球囊式 充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的一种肠道螺旋CT检查辅助设施,特别是涉及一种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
背景技术
螺旋CT是医学常用的腹部检查项目,其基本原理是用X射线对人体腹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于人体内不同的组织或器官拥有不同的密度与厚度,故其对X射线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灰阶影像对比分布图,进而以病灶的相对位置、形状和大小等改变来判断病情。腹部螺旋CT检查前为减少食物残渣影响常需空腹,此时肠道瘪平,甚至前后壁叠加,不利于发现病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腹部螺旋CT检查设备在检查肠道病变时,显然存在有不便与缺陷,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如何能创设一种可有效地将瘪平、叠加的肠道分开,使腹部螺旋CT图像更有利于发现肠道病变的新型结构的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使其可有效地将瘪平、叠加的肠道分开,使肠道CT图像更有利于发现病变,从而克服现有的腹部螺旋CT肠道检查效果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包括充气囊,以及与充气囊前端连通的通气管,其中:通气管为单向气流通气管或在通气管上设有单向气流阀;充气囊的后端设有补气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充气囊通过补气口连接有补气管。
所述的补气管为单向气流通气管或设有单向气流阀。
所述的补气管的前端为扁平口端,并与充气囊连接,后端为圆口端。
所述的补气管为医用软塑料材质。
所述的通气管的前端为扁平口端,并连接有前端套管;单向气流通气管的后端为圆口端,与充气囊连接。
所述的通气管的圆口端通过连接管与充气囊连接。
所述的前端套管和连接管均为医用软塑料材质。
所述的充气囊为薄壁中空硅胶囊。
所述的通气管为医用软塑料材质。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反复挤压充气囊向肠管内充气,从而有效地将瘪平、叠加的肠道分开,使肠道CT图像更有利于发现病变,且充气器的两个单向气流通气管,可保证气流只从外界流向肠腔而不能逆流,提高充气的效率,减少病人的不适程度,还可以防止螺旋CT扫描过程中因气流逆流使肠壁活动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不佳,因此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的通气管、连接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主要包括充气囊1,以及与充气囊1前端连通的通气管2。
其中,充气囊1优选为薄壁中空硅胶囊,其后端设有补气口。较佳的,充气囊1还可通过补气口连接有补气管3,补气管3优选为单向气流通气管或在补气管3上设置单向气流阀。使用单向气流通气管的补气管3前端为扁平口端并与充气囊1连接,后端为圆口端。
通气管2为单向气流通气管或在通气管上设有单向气流阀。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使用单向气流通气管的通气管2,前端为扁平口端,并连接有前端套管4,后端为圆口端,通过连接管5或直接与充气囊1连接。
上述通气管2、补气管3、前端套管4以及连接管5均可采用医用软塑料制成,各个组件均用热塑工艺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肠道螺旋CT检查球囊式充气器,是一种肠道螺旋CT检查的辅助设备。使用时,先将前端套管4以及通气管2涂满石蜡油,按实际所需将前端套管4和通气管2从患者肛门插入适当长度,反复挤压充气囊10~25次,气流从补气管3的圆口端进入,从前端套管4的前端输出至患者肠道,从而将瘪平的肠道充气、张开,有效改善肠道螺旋CT检查的图像质量,利于疾病的检出。而单向气流的设计可避免气流逆流,增加充气的有效性,防止扫描过程中气流外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于作为一次性产品使用,且操作简易、方便实用、可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感,适于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东升,未经王东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70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