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42682.7 | 申请日: | 2010-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4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裴鹏鹏;刘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裴鹏鹏;刘畅 |
| 主分类号: | H04N5/63 | 分类号: | H04N5/63 |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雷速 |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视机 待机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视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电视机都有待机的功能,电视机的待机功能通常是指电视机在介于正常工作与完全脱离交流电源而彻底断电之间的一种中间工作状态。这样,待机后下次可以方便的再次启动电视。一般采用遥控器的待机按钮可直接进入待机状态,此时电视机内部控制电路并没有被彻底关闭,其红外信号接收模块及相关控制电路依然处于工作状态,并且可随时接收来自遥控器的红外信号而再次启动,这样用户可以不必到电视机面板上操作电源开关就可直接启动电视机。
正因为待机功能如此方便,所以人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比较习惯让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但是待机需要交流电源的支持,所以还是需要消耗一定电能。数据表明,电视机的待机能耗平均每台为5瓦左右,按照每天待机16个小时计算,一年就要浪费29.2度电;2009年全国电视机社会保有量已突破4亿台,由此算来,我国每年因电视机待机消耗116.8亿度电,相当于一般火电站六年的发电量!并且每消耗一度电,同时消耗了0.4千克的标准煤和4升净水,排放了0.272克粉尘、0.997克二氧化碳和0.03克二氧化硫。所以待机问题带来的浪费和污染是不容忽视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可降低电视机的待机能耗,节约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消耗的电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包括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继电器、太阳能电池模块,所述继电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市电输入端及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与红外模块连接,所述继电器的两个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设置有开关,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电视机出于正常工作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继电器的开关动作使得所述市电输入端与所述红外模块连接,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电视机出于待机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继电器的开关动作使得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与所述红外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通过所述检测模块检测所述市电输入端的待机电压,在电视机进入待机状态后,控制所述继电器的开关动作使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为所述红外模块进行供电,可在电视机进入待机状态后避免所述红外模块继续消耗电能,节省了电能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试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视机待机节能系统包括市电输入端10、检测模块20、控制模块30、继电器40、太阳能电池模块50,所述检测模块20与所述市电输入端10连接,所述继电器40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市电输入端10及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50连接,所述继电器40的输出端与红外模块60连接,所述继电器40的两个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设置有开关。
电视机正常工作时,所述市电输入端10的电压约为16伏,所述检测模块20检测所述市电输入端的电压为正常电压时,所述控制模块30控制所述继电器40的开关动作使得所述市电输入端10与所述红外模块60连接,即此时所述红外模块60由市电进行供电。
电视机进入待机模式后,所述市电输入端10的电压约为8.6伏(即待机电压),当所述检测模块20检测所述市电输入端的电压为待机电压时,所述控制模块30控制所述继电器40的开关动作使得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50与所述红外模块60连接,即此时所述红外模块60由太阳能进行供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通过所述检测模块20检测所述市电输入端10的待机电压,在电视机进入待机状态后,控制所述继电器40使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50为所述红外模块60进行供电,可在电视机进入待机状态后避免所述红外模块60继续消耗电能,节省了电能的消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裴鹏鹏;刘畅,未经裴鹏鹏;刘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26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