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真空压铸抽气截流阀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09257.8 | 申请日: | 2010-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15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葛晓宏;黄红武;李辉;刘亚丹;吴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6K31/122 | 分类号: | F16K31/122;F16K1/36;F16K27/02;F16K51/02 |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 地址: | 361024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压铸 截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截流阀,尤其是涉及一种主要用于真空压铸生产的真空压铸抽气截流阀。
背景技术
压力铸造(简称压铸),是将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金属浇入压铸机的压室,在高压力的作用下,以极高的速度充填入压铸模的型腔内,并在压力作用下冷却凝固而成形的高效益、高效率的一种成形工艺。由于金属液充型速度极快,型腔中的气体很难完全排除,常以气孔形式存留在铸件中,致使压铸件不能进行热处理和焊接等深加工,力学性能不高。
真空压铸技术是指在金属液填充型腔之前对压室和型腔抽气,使之达到一定的真空状态,以利于充型过程完成和气体排除,从根本上降低铸件中的含气量,提高铸件力学性能。真空压铸实现的关键是在快速抽除型腔及压室中的气体,达到一定的真空度要求后,使金属液快速断流,同时防止金属液进入真空系统,堵塞真空抽气通道。而起到快速抽气和阻碍金属液进入真空抽气通道作用的便是真空抽气截流阀。
现有的真空抽气截流阀结构如下:有采用两活塞间齿轮传动的,有采用两活塞间杠杆传动的,有采用两活塞间弹簧联动的,有直接将两活塞联结为一体的。采用机械结构传动的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结构复杂,易出现机械故障;将活塞联结为一体简单可靠,但灵敏度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抽气截流阀存在的结构较复杂、灵敏度较低等问题,提供一种排气较迅速、结构较简单、可靠性较好、灵敏度较高的真空压铸抽气截流阀。
本实用新型设有动型阀体、定型截流阀体、第1活塞杆、第2活塞杆、第1活塞缸、第2活塞缸和活塞缸盖;
所述动型阀体和定型截流阀体构成排气通道,定型截流阀体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与排气通道相通,进料口将排气通道与成型模具相接;
所述第1活塞缸上设有进气接口和进气接口,第2活塞缸设有抽气接口和气体反吹接口;第1活塞杆、第1活塞缸、第2活塞缸和活塞缸盖从上到下构成的空间设有第1气室、第2气室和排气室;
所述第1气室通过进气接口与外接气源相接,第2气室通过进气接口与外接气源相接,排气室通过抽气接口与抽气设备相接,排气室也通过反吹接口与外接气源相接。
所述活塞缸盖与第1活塞缸之间、第1活塞缸与第2活塞缸之间、第2活塞缸与定型截流阀体之间,最好都设有密封圈。
所述第1活塞杆最好为阶梯轴,第1活塞杆的截面形状最好皆为圆形;所述第2活塞杆大端最好为双D形截面,小端最好为圆形截面,第2活塞杆与第1活塞杆最好通过销钉联接,便于更换。
所述密封圈最好为耐高温的橡胶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采用压缩气体作为具有“活塞杆+迷宫槽”结构的真空压铸用的抽气截流阀的工作动力,系统的作用力方便、可调,且可靠,采用“活塞杆”可避免失效等机械故障,阀体采用“迷宫槽”结构可使金属液的流动均匀并保证抽气通道的畅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启抽取气体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复位闭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在图1~3中:1-动型阀体,2-定型截流阀体,3-第1活塞杆,4-第2活塞杆,5-第1活塞缸,6-第2活塞缸 ,7-活塞缸盖,8-排气通道,9-进料口,10-进气接口,11-进气接口,12-抽气接口,13-反吹接口,14-第1气室,15-第2气室,16-排气室,17-橡胶密封圈,18-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设有动型阀体1、定型截流阀体2、第1活塞杆3、第2活塞杆4、第1活塞缸5、第2活塞缸6和活塞缸盖7。
所述动型阀体1和定型截流阀体2构成排气通道8,定型截流阀体2设有进料口9,进料口9与排气通道8相通,进料口9将排气通道8与成型模具相接;
所述第1活塞杆3为阶梯轴,第1活塞杆3的截面形状皆为圆形;所述第2活塞杆4大端为双D形截面,小端为圆形截面,第2活塞杆4与第1活塞杆3通过销钉18联接,便于更换。
所述第1活塞缸5上设有进气接口10和进气接口11,第2活塞缸6设有抽气接口12和气体反吹接口13;第1活塞杆3、第1活塞缸5、第2活塞缸6和活塞缸盖7从上到下构成的空间设有第1气室14、第2气室15和排气室16;
所述第1气室14通过进气接口10与外接气源相接,第2气室15通过进气接口11与外 接气源相接,排气室16通过抽气接口12与抽气设备相接,排气室16也通过反吹接口13与外接气源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92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扣件以及使用该反扣件的电缆桥架
- 下一篇:一种瀑布水龙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