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创面交替负压与局部给氧治疗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72530.5 | 申请日: | 2010-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7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罗高兴;吴军;陈希炜;谭江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A61H33/1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创面 交替 局部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创面交替负压与局部氧疗治疗仪。
背景技术
慢性难愈性创面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为1-3%,国内统计的发病率更高达3-5%,所以临床上这种患者众多。虽然随着医学尤其是外科学的发展,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仍是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与挑战。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原因众多包括神经因素、循环因素等,但也有很多患者甚至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即使对一些找到明确病因的患者,也很难找到一种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持续创面负压吸引技术的出现,为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该技术通过在创面形成局部完全封闭的环境,再持续负压吸引,起到对创面充分的清洁、引流,促进毛细血管及神经的生成与生长、促进肉芽组织形成与生长、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等作用,最终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但是,仍有部分创面疗效欠佳。另外,许多慢性难愈性创面被认为与氧供不足有关,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证明,难愈性创面经局部给氧或高压氧治疗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当前临床需求及现有技术疗效的不足,提出将创面负压治疗及局部给氧治疗两种治疗原理叠加,发明一种创面交替负压与局部氧疗治疗仪,同时为创面进行负压治疗及局部给氧治疗,达到有效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出创面交替负压与局部给氧治疗器主要包括三个部份,一是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模块,二是微电子阀门控制仪,三是氧气及负压连接导管。
所述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部份由引流管横穿粘合于医用泡沫上,并汇成导出管组成;
所述微电子阀门控制仪精确控制氧气治疗与负压治疗的交替进行。
所述与氧气及负压连接的导管系统即通过导管分别与病房氧气系统及负压系统相连。
所述微电子阀门控制仪由三个功能单元组成,即阀门定位器控制单元、I/P转换单元、阀位反馈单元;所述阀门定位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信息的输入,其与I/P转换单元连接,将控制信息传送到I/P转换单元;所述I/P转换单元与双向阀门连接,通过控制双向阀门的转位,而定时交替控制氧气供给或负压的开启及关闭,从而定时交替将氧气及负压用于创面的有效治疗;双向阀门同时与阀位反馈单元连接,阀位反馈单元又与阀门定位器控制单元连接,将阀门所在位置反馈给阀门定位器控制单元,以确定阀门定位器控制单元将合适的信号传出,从而准确控制阀门位置,并最终准确控制创面氧气及负压的交替治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创面交替负压与局部给氧治疗仪具有对创面进行局部氧气治疗及负压治疗交互进行的作用,将创面负压治疗技术及局部给氧治疗技术两种治疗原理简易有效地进行叠加,达到更有效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创面交替负压与局部氧疗治疗仪结构图
图2是含纳米银的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微电子阀门控制仪原理图
图4是微电子阀门控制工作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结构:
参见图1,本治疗器主要包括三个部份,一是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模块1,二是微电子阀门控制仪2,三是与氧气及负压连接的导管系统。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模块1的导出管连接至微电子阀门控制仪2,微电子阀门控制仪2精确控制氧气治疗与负压治疗的交替进行,微电子阀门控制仪2连接与氧气及负压连接的导管系统,与氧气及负压连接的导管系统的氧气连接导管3及负压连接导管4分别与病房氧气系统及负压系统相连。
参见图2,带多孔引流管的医用泡沫1有两根带多孔的引流管11横穿并粘合于医用泡沫上,最终汇于一根导出管12。泡沫为含纳米银的医用泡沫,泡沫厚度约2厘米,泡沫孔径为0.1厘米。带多孔的引流管11横穿粘合于泡沫左右及上下的中央。引流管11直径约1.8厘米,开于引流管侧壁的小孔直径约0.5厘米,孔间距约1厘米。按用于不同大小创面本部分可分为多种型号,面积较大者可按2厘米间距平行横穿粘合多根引流管组成,本部分须消毒、单个单独包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25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动力治疗肿瘤系统
- 下一篇: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