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动顶汽车下部车身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69290.3 | 申请日: | 2010-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9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叶远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杨大庆 |
| 地址: |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动 汽车 下部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活动顶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所着汽车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汽车使用的同时也在进一步的享受汽车带给人们的视觉美感和驾驶乐趣,随之产生的跑车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活动顶的跑车更是受年轻一代的追捧。由于活动顶汽车的框架非传统的车身结构,车身刚度不能像传统车身结构那样由底板总成、立柱以及前舱、顶盖等共同承担,大部分刚度需要底板来保证。
所以对于车身底板总成的梁结构的要求相应会有所提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加强才能达到整个白车身的刚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动顶汽车下部车身结构,解决非笼式车身强度、刚度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活动顶汽车下部车身结构,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左、右纵梁对称分布于车身的两侧,布置在车身后端的后横梁;在所述的左、右纵梁内侧还对称设置有左内纵梁和右内纵梁,在左、右内纵梁的前端之间设置有加强横梁;在所述的左纵梁与左内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一组斜支撑板;在所述的右纵梁与右内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二组斜支撑板;在所述的后横梁与左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一组支撑板,在所述的后横梁与右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二组支撑板。
为加强下底板的抗弯能力,在所述左纵梁的纵向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的右纵梁对称第一支撑板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板。
为加强两内纵梁之间的局部强度,在所述的左内纵梁和右内纵梁的后端之间设置有横向支撑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通过在两纵梁内增设两内纵梁,能有效的加强下部车身的刚度,在内纵梁与外纵梁之间设置一组斜支撑板并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能够提高车身的扭转刚度,使车身在遭受侧碰中能够有效的将力均匀的传递到各纵梁和支撑结构上,减小车身局部受力而损坏;在外纵梁中间增设支撑板,能够增强整车的抗弯能力,而且不至于整车在受弯曲工况时,中间出现明显薄弱的区域,同时在整个前后方向受弯时,车身的变形比较均匀;在两内纵梁后端设置横向支撑梁,更能有效增强下部车身的局部强度及传递侧向载荷。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活动顶汽车下部车身结构,包括左纵梁11和右纵梁12,左右纵梁对称分布于车身的两侧,布置在车身后端的后横梁20;在所述的两纵梁内侧还对称设置有左内纵梁13和右内纵梁14,在两内纵梁的前端之间设置有加强横梁1;所述的左纵梁11和左内纵梁13之间设置有第一组斜支撑板,包括第一斜支撑板2,第二斜支撑板4,两斜支撑板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左纵梁11上,另一端分别于加强横梁1位置与左内纵梁13连接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所述的右纵梁12与右内纵梁14之间设置有与左侧对应的第二组斜支撑板,包括第三斜支撑板3和第四斜支撑板5,第三斜支撑板3和第四斜支撑板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右纵梁12上,另一端分别于加强横梁1位置与右内纵梁14连接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第三斜支撑板3与第一斜支撑板2沿汽车纵向中心平面对称分布,第四斜支撑板5与第二斜支撑板4沿汽车纵向中心平面对称分布。该结构能够很好的加强下部车身的刚度,提高活动顶轿跑车车身的刚度、强度及安全性。
实施例2,在实施例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的后横梁20与左纵梁11之间还设置第五支撑板8,在所述的后横梁20与右纵梁12之间还设置第六支撑板9。为便于固定第五支撑板8和第六支撑板9的固定,在所述的后横梁20中间设置有支架15,第五支撑板8固定连接于支架15和左纵梁11之间,第六支撑板9固定连接于支架15和右纵梁12之间,第五支撑板8和第六支撑板9成V字型布置,该结构能够很好的增强车身后端的刚度。
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的左纵梁11的纵向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板6,支撑板6位于第二斜支撑板4和第五支撑板8在左纵梁11上的固定点之间;在所述的右纵梁12对应第一支撑板6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板7。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7能够增强整车的抗弯能力,而且不至于整车在受弯曲工况时,中间出现明显薄弱的区域,且当整个前后方向受弯时,变形比较均匀。
实施例4,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增强左右内纵梁间的局部强度,在所述的左内纵梁13和右内纵梁14的后端之间还设置有横向支撑梁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92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高血压含福辛普利的复方制剂
- 下一篇:影音录制及播放系统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