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部件的接合方法及金属接合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44017.5 | 申请日: | 2010-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9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奥村信弥;桥本晃;椎野和幸;藤井猛;山县明信;林弘昭;沢崎朝生;石田一之;滨野正利;佐佐木广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欧利生电气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3K11/00 | 分类号: | B23K1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徐申民;张惠萍 |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部件 接合 方法 | ||
1.一种金属部件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设有开口部的第一金属部件和具有能够与该第一金属部件的围绕所述开口部的内周壁部局部接触的外周壁部的第二金属部件沿轴向加压的情况下,通过通电产生的电阻发热来进行接合,其中,
在所述第一金属部件的所述内周壁部上形成具有指定的内径的第一内径部、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内径部的所述内径大的内径的第二内径部,
在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所述外周壁部上形成具有比所述第一内径部的所述内径大指定量的外径的第一外径部、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二内径部的所述内径大指定量的外径的第二外径部,
使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所述第一外径部及所述第二外径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金属部件的所述第一内径部及所述第二内径部,用一对电极对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与所述第二金属部件沿轴向加压并通电,使得在这两个金属部件之间形成接合所述第一内径部与所述第一外径部的第一接合部、以及接合所述第二内径部与所述第二外径部的第二接合部,并使得在这两个接合部之间形成在指定的轴向长度上所述两个金属部件彼此不接触的间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部件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与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接合开始时,使所述第一内径部与所述第一外径部、所述第二内径部与所述第二外径部分别同时抵接,且在该状态下开始由所述电极进行的通电。
3.一种金属接合体,其特征是设有开口部的第一金属部件与具有能够与该第一金属部件的围绕所述开口部的内周壁部局部接触的外周壁部的第二金属部件受到轴向的加压力和通电产生的电阻发热而被接合的金属接合体,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部件的所述内周壁部上形成有具有指定的内径的第一内径部、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内径部的所述内径大的内径的第二内径部,
所述第二金属部件的所述外周壁部上形成有在接合前具有比所述第一内径部的所述内径大指定量的外径的第一外径部、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二内径部的所述内径大指定量的外径的第二外径部,
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与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形成有接合所述第一内径部与所述第一外径部的第一接合部、以及接合所述第二内径部与所述第二外径部的第二接合部,且在这两个接合部之间形成有在指定的轴向长度上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与所述第二金属部件彼此不接触的间隙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接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部件是齿圈,所述第二金属部件是差动齿轮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欧利生电气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欧利生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401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加热控制器
- 下一篇:多接入网资源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