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纺织品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32686.0 | 申请日: | 2010-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5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同娟;袁小飞;倪庆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6N3/00 | 分类号: | D06N3/00;D06N3/14;D06N3/04;D06N3/12 |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32100 | 代理人: | 葛雷 |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纺织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品。该纺织品因对水分敏感,属于智能纺织品范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纺织品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功能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于纺织品而言,尤其是服装用的纺织品而言,如果能够随着衣服内的温度、湿度等的变化,纺织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遇热遇湿后发生颜色变化,形态变化等,不但可以满足个性的需求,还能够满足穿着舒适性的要求。
目前,温度敏感型也可称为温度响应型的纺织品,如温敏变色纤维,相变调温纤维及其制品等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水分感应型纺织品的研究却很少。
在日本帝人公司申请的专利CN101031679、CN101010454、CN101040076和CN101044274中公开了一种水分感应型纤维及由该纤维构成的纺织品,该纤维是聚酯成分和聚酰胺成分被结合成并列型或偏心皮芯型结构的复合纤维,该纤维的卷曲率根据湿度发生可逆的较大变化,即使经过染色、整理等步骤后也能够维持上述优异的卷曲率变化特性。该纤维适用于控制潮热感的舒适性织物。
另外在日本的三菱丽阳公司申请的专利CN1973073中公开了一种多层结构的透气度可逆变化的纺织品,其含有根据湿度发生可逆卷曲变化的醋酸纤维素纤维。该醋酸纤维素纤维是将显示的可逆卷曲性能、平均取代度的差异大于或等于规定值得醋酸纤维素按规定的重量比并列式地复合纺丝而成。
这些水分感应型纺织品都是根据湿度而发生可逆卷曲变化的纤维开发的产品,穿着者由于体热而产生出汗,闷热的时候,因为纤维的吸湿,降低了衣服内的相对湿度,尺寸的变化提高了通气性能,从而提高了穿着舒适性,但是由于纤维的吸湿性、吸水性的不充分,有可能造成形态变化的不充分的缺点;且吸湿后速干性也不充分。另外利用复合的方法制得的纤维,其必然也存在加工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缺点。
为了提高服装的新颖性,在服装的表面通常也会用颜料涂上一定的图形,通过这种方法加工得到的纺织品虽然新颖性,流行性是提高了,但是纺织品的手感粗硬,透气性差,大大降低了穿着者的穿着舒适性,而且洗涤耐久性能也不好。
本发明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遇水能够充分响应的水分感应型纺织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改善穿着者的穿着舒适性,而且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的纺织品。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至少在纺织品的一面上非连续性地涂覆了遇湿、遇水后发生膨润变化的树脂,使得该纺织品干燥时布面平整无凹凸,当涂覆有树脂的一面遇湿、遇水湿润后呈现凹凸状,且该凹凸状可逆变化。
这里所指的纺织品其用于涂覆树脂的基布,可以是机织物也可以是针织物。
至少在纺织品的一面所涂覆的遇湿、遇水后膨润变化树脂中含有亲水性树脂,且遇湿、遇水可膨润变化树脂的膨润率在5~40%范围内。因为树脂的膨润率过低,则遇湿、遇水后凹凸效果不明显,优选膨润率在10%以上的树脂用于涂覆加工。
非连续涂覆的树脂其涂覆形状选择点状或线状。所谓非连续性涂覆,是指树脂在纺织品的表面不是全部、100%的覆盖。点状或线状涂敷面积占纺织品的表面面积的1~99%,为了体现凹凸效果,优选涂覆面积在20%~80%范围的涂覆加工。
当然为了体现艺术效果,也可以将树脂涂覆成各种文字,数字或图案等。其涂覆部分的树脂遇湿、遇水后的纺织品也可以产生凹凸变化。
所选择的遇湿、遇水膨润性树脂含有亲水性树脂,可以是亲水性聚氨酯树脂、亲水性聚丙烯酸酯树脂以及亲水性水分散型聚酯树脂等。
优选亲水性聚氨酯树脂进行加工,且聚氨酯树脂中添加了5~15%左右的有机硅粒子。为了使粒子很好的分散在树脂内,有机硅粒子的粒径在1~40μm范围内。
为了体现该智能纺织品的实用性,将纺织品上非连续涂覆有遇湿、遇水后可膨润变化的树脂层用作接近皮肤面使用。
经过树脂涂覆部分遇湿、遇水膨润后的纺织品可形成可逆凹凸状,因选择的基布、涂覆形状和面积的不同,其产生凹凸变化的效果也有所不同。使用凹凸深度过大的纺织品制得的服装遇湿、遇水后会产生很大的变形,所以优选凹凸变化深度在0.1~5mm范围内的纺织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2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环刮片开口定位装置
- 下一篇:自行车后轮支承架改良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