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加注汽车制动液的自动踩踏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25223.1 | 申请日: | 201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9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齐庆祝;孟树杰;李寅;张彭;马晓涛;刘雷;李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7D7/02 | 分类号: | B67D7/02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加注 汽车 制动 自动 踩踏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装配辅助设备,特别是用于添加制动液时的自动踩踏机构,属汽车装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生产企业的装配生产线上有一道工序是在汽车制动器中加注制动液,为消除所加注的制动液中的气泡,提高制动器制动性能,需要在加注过程中反复多次踩踏制动器踏板;此外,在更换制动液时也需要反复踩踏制动踏板,以将原制动液全部放出,再重新加注。上述反复踩踏制动踏板的动作目前都是依靠人工完成,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大大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占用人工成本也比较高,而且耗时长、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一种可替代人工操作的用于加注汽车制动液的自动踩踏机构。
本发明所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用于加注汽车制动液的自动踩踏机构,其特别之处是:构成中包括机架、气缸、收缩行程开关、伸出行程开关、收缩限位杆、伸出限位杆、踏板压块和螺旋调节索,所述气缸设置在机架上部,收缩行程开关和伸出行程开关设置在气缸之下,所述气缸的气缸杆伸出端固接踏板压块,所述收缩限位杆、伸出限位杆的一端与踏板压块固接,另一端分别对应收缩行程开关、伸出行程开关。
上述用于加注汽车制动液的自动踩踏机构,所述气缸的气缸杆伸出端由支撑板支撑,气缸另一端与机架上座铰接,所述螺旋调节索的一端铰接机架横撑、另一端铰接支撑板。
上述用于加注汽车制动液的自动踩踏机构,所述气缸为两个,它们并排设置。
上述用于加注汽车制动液的自动踩踏机构所述机架上部设有机构搬运手柄。
本发明针对添加或更换制动液需人工反复踩踏制动器踏板费力耗时问题而专门设计了一种用于加注汽车制动液的自动踩踏机构,所述机构由机械部件和气动元件组合而成,具有外形紧凑、结构简单实用、制作成本低等特点,将其用于汽车装配工序现场,可以成功替代人工踩踏制动踏板操作,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节省人工成本,并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产节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气缸杆伸出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气缸杆收缩状态示意图;
图4是气路原理图。
附图中标号如下:1. 机架,1-1. 机架上座,1-2. 机架横撑,2.搬运手柄,3.气缸,4.支撑板,5.踏板压块,6.收缩限位杆,7.伸出限位杆,8.收缩行程开关,9.伸出行程开关,10.螺旋调节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发明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上部的气缸3、位于气缸下部的收缩行程开关8、伸出行程开关9和螺旋调节索10。其中,机架既是支撑该机构的骨架,又要保证机构在工作时被可靠固定。气缸3是驱动制动器踏板动作的动力元件,在气缸杆伸出端固接踏板压块5。附图所示的实施例采用并排设置两个气缸的方案,其目的一是以两个小规格尺寸气缸代替一个较大规格尺寸的气缸,在满足工作负载要求的条件下可以使机构外形更为紧凑;二是两个气缸的气缸杆伸出端共同固接踏板压块5,可使气缸杆与踏板压块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收缩行程开关8、伸出行程开关9为气路控制阀,其作用为配合气路中的方向控制阀控制气缸的往返运动,上述两个行程开关由螺栓固定在机架底板处,其位置可调。相比之下,已有技术中的踩踏机构不具有通过调整行程开关位置来调整运动行程的功能,一旦产品设计完成,其行程也就固定下来,倘要改变行程,只能修改设计,非常不便。在本实用新型中,伸出限位杆7、收缩限位杆6的一端分别与踏板压块5固接、另一端分别对应伸出行程开关9、收缩行程开关8,伸出限位杆和收缩限位杆的作用为限制气缸的行程及配合所对应的行程开关实现气缸的往返运动,其中,伸出限位杆7的长度大于收缩限位杆6的长度。气缸的气缸杆伸出端由支撑板4支撑、气缸另一端与机架上座1-1铰接;所述螺旋调节索10的一端铰接机架横撑1-2、另一端铰接支撑板4,螺旋调节索10用于调节气缸相对与制动器踏板的角度,使其能够将制动器踏板准确挤压到位。在机架上部还设有便于移动搬运的机构搬运手柄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52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二硫化钒纳米粉体的方法
- 下一篇:可拆装的司机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