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堆肥过程中控制氮素损失的方法和固定剂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19832.6 | 申请日: | 2010-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0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学;张红玉;马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F17/00;C05F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堆肥 过程 控制 氮素 损失 方法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堆肥过程中控制氮素损失的方法和固定剂。
背景技术
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崛起,使畜禽粪便污染急剧发展,成为环境污染的突出 问题。高温堆肥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的重要的无害化和资源化途径。在高 温堆肥中普遍存在氮素损失的现状,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降低了肥料中养分含量,进 行氮素损失控制成为了关键问题,高温堆肥的升温阶段和高温阶段是氮素损失的主要 时期,损失途径主要是NH3的挥发。一般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变幅可达10 %-50%。C/N比越低,氮素损失越大。
目前,对氮素损失控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添加物理吸附剂控制氮素损失, 这种方法分两类,一种是采用对氨有吸附作用的物质组成专门的吸附装置吸收排出气 体,达到饱和后需要解吸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另一种是堆肥中加入如秸秆、稻草等, 通过提高堆肥物料的C/N达到降低氮素损失的目的。2、添加化学添加剂控制氮素损 失,这种方法分两类,一是靠氧化剂的氧化,将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得以固定,这类 化学物质有高锰酸钾、次氯酸盐等,通过改变氮素形态减少氨气挥发,但其生成物相 对于氨氮来说更难被作物利用;二是靠中和剂的中和反应,这类化学物质有过磷酸钙、 硫酸亚铁、稀硫酸等,直接将产生的氨以铵盐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生成物施用于土壤 中通过转化可以作为作物的养分来源。3、添加混合固定剂减少氮的损失。目前,氢氧 化镁-磷酸固定剂是在好氧堆肥化过程中所使用的混合固定剂之一,但由于氢氧化镁的 价格较高,大规模投入堆肥化过程会增加成本,可行性有待商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氮的固定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固定氮的固定剂,是将氢氧化钙和磷酸水溶液混合,得到的混合 物即为固定剂;所述氢氧化钙和磷酸的配比满足如下条件:使混合物中不产生沉淀, 且混合物澄清。
所述氢氧化钙和磷酸的摩尔比为1∶2.8-1∶3,具体为1∶2.8或1∶3。
所述磷酸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85%。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堆肥过程中控制氮损失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堆肥过程中控制氮损失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向堆肥物料中投 放所述的固定剂,再进行堆肥。
所述固定剂是按照如下比例投放:所述固定剂与NH3的质量比为:0.22∶1-0.26∶ 1,具体为0.22∶1、0.24∶1或0.26∶1;所述NH3中氮素的质量与所述堆肥物料中氮 素的质量相等。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固定剂在堆肥过程中固定氮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堆肥过程中控制氮损失的方法操作简单、易行,该方法和所用的 固定剂能有效控制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固定剂投放量下的沉淀物质量变化图。
图2为模拟堆肥试验装置示意图。
图3为模拟堆肥试验中的全氮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固定剂配制比与投加量试验
1、固定剂的配制方法
将氢氧化钙(分析纯)与85%的磷酸水溶液(质量百分比)分别按摩尔比1∶2、 1∶2.5、1∶2.8和1∶3四种比例混合,方法为:向氢氧化钙中缓慢加入磷酸,观察反 应现象,以不生成沉淀的比例为最佳比例,从而初步确定氢氧化钙-磷酸固定剂的最佳 混合比为1∶2.8和1∶3(试验现象见表1)。
表1 固定剂最佳混合比试验现象
混合比 现象
1∶2 生成白色沉淀
1∶2.5 未生成白色沉淀,但溶液呈混浊状态
1∶2.8 溶液几乎澄清,但底部有少量溶质不溶,放置一段时间后全部溶解
1∶3 溶液澄清
2、固定剂的投加量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98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