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陶瓷废渣生产的蒸养生态透水环保砖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04970.7 | 申请日: | 2010-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4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桓宇;古耀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绿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C5/04 | 分类号: | E01C5/04;E01C11/24;C04B28/04;C04B28/00;C04B18/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145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陶瓷 废渣 生产 养生 透水 环保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陶瓷废渣生产的蒸养生态透水环保砖,具体地说它是以陶瓷废渣、废玻璃、垃圾灰渣、废瓷器碎片等,经过破碎、分选、粉碎、磁选、干燥、磨粉、筛分后的粉料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蒸养生态透水环保砖,属废物处理领域。
本发明还涉及该陶瓷废渣生态透水环保砖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大都市化的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地表绝大部分被建筑物、混凝土和地板砖所覆盖,虽然整洁了城市街道,但是,这些固体板块不利于雨水的及时渗入地下,遇到大雨或暴雨容易产生洪水淹街的水泛滥问题。全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及东南沿海城市的水浸街已严重影响城市人们的交通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利用陶瓷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生态透水环保砖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地面装饰材料,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环保型生态建材。它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及保水性,下雨天地面的雨水可及时渗透到地下,避免街道积水,有利于行人行走、车辆交通,减少废气排放。同时,能使城市地下水及时得到雨水的补充,避免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取用而下陷;停雨后产生水分蒸发,有利于调节城市地表温度和湿度,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热岛效应;另外,由于该透水砖的特殊性为多微孔结构,它具有吸收噪声、减轻城市噪声污染的功能;其表面硬度高,抗压强度大,颜色多样,造型各异,可适用于人行道、林荫道、公园、广场的铺设,具有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功能。有利于城市大气调节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陶瓷废渣废料的危害,随着我国陶瓷工业的高速发展,将产生大量的陶瓷废渣和陶瓷抛光废料。目前,我国对陶瓷废料废渣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采用简单的填埋方式进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压力。陶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陶瓷抛光废料属于粉体废弃物,进入填埋场后,受日晒、雨淋、风吹,其中的有害成分可通过土壤、地表或地下水体等直接或间接导致水资源受污染。陶瓷抛光废料中还含有大量的细粒微粉和颗粒物,遇大风而进入大气,使空气受到污染,产生灰霾天气,造成新的二次空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长期填埋还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的有关规定,如此大量的陶瓷废渣和陶瓷抛光废料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填埋方法来解决;如何科学地对陶瓷废渣和陶瓷抛光废料进行处理处置,使其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已成为陶瓷工业和各级政府及环保科学专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陶瓷废渣、废玻璃、垃圾灰渣和废陶瓷碎片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蒸养生态透水环保砖,从而解决了陶瓷废渣、废玻璃、垃圾灰渣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又解决了陶瓷废渣、废玻璃、
垃圾灰渣和废瓷碎片的资源化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益,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良性循环利用。
本发明还提供陶瓷废渣蒸养生态透水环保砖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現的;
一种用陶瓷废渣生产的蒸养生态透水环保砖,由上层砖和下层砖组成,其特征在于下层砖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陶瓷废渣粉料 45~60份
废玻璃粉料 20~30份
垃圾焚烧灰渣粉料 25~35份
硅酸盐水泥 15~25份
氧化钙 13~18份
硫酸钙 5~8份
氯化钠 0.5~0.8份
松香热聚物 0.006~0.02份
磺酸钙 0.3~0.5份
硫酸钠 0.03~0.06份
铝酸钠 0.03~0.06份
水 13~25份
上层砖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废陶瓷碎片粉料 20~30份
膨润土 5~8份
滑石粉 5~8份
水 3~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绿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绿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4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