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气再循环技术及燃烧器助燃风与循环烟气预混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283095.4 | 申请日: | 2010-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5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宝明;张忠孝;代百乾;周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3J15/00 | 分类号: | F23J15/00;F23J1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再循环 技术 燃烧 助燃 循环 混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混合装置,特别是一种降低NOx烟气再循环技术及助燃空气与循环烟气超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任何燃烧设备在供给热能的同时,都要产生大量烟气。其中,由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NOx)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确保炉膛中燃烧物温度均匀、无局部高温产生,以利于降低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生成量、减少污染和废气的排出量,因而燃气和助燃空气进入炉膛燃烧前先采用合适的燃烧技术,尽可能使燃烧产生的火焰面温度低于NOx生成温度,从而降低NOx生成量。因此,如何采取合适的燃烧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当前各国均在研究的课题。
在现有诸多低NOx燃烧技术中,烟气再循环技术降低锅炉中NOx的排放具有明显的效果,因烟气吸热和稀释了氧浓度,使燃烧速度和炉内温度降低,因而降低热力NOx。但目前已普遍使用的烟气再循环的方法,一类是采用外部或者内部的风机把低温循环烟气抽到燃烧室火焰中燃烧,其缺点是烟气在炉膛停留时间较短,大量烟气流过炉膛,增加了排烟热损失;另一类通过管道把低温循环烟气直接送入燃烧器内与助燃空气边混合边燃烧,其缺点是循环烟气与助燃空气气流混合不均匀,与燃料燃烧容易产生局部高温生成大量的NOx。由上可见,现有烟气再循环技术不能满足充分混合循环烟气与助燃空气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充分利用烟气再循环技术及加强现有技术中循环烟气与助燃空气的充分混合性能,消除燃烧时容易产生局部高温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有效利于循环烟气与助燃空气充分混合的烟气再循环技术及燃烧器助燃风与循环烟气预混合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烟气再循环技术及燃烧器助燃风与循环烟气预混合装置,包括助燃空气管、循环烟气管、混合箱,其特点是:助燃空气管竖直向下,上端设有进气孔,助燃空气管右侧板上端固定连接循环烟气管,且循环烟气管的轴线与助燃空气管右侧板平面夹角α成45°;助燃空气管下端连接混合箱,且混合箱与助燃空气管相连通;混合箱左侧板与助燃空气管水平位置成70°倾斜,混合箱在助燃空气管右侧板平面上开有出气孔。
混合箱的出气孔通过其上的消音器接口法兰组件与消音器连接。循环烟气管进气孔与烟气挡板连接。助燃空气管左侧板上焊接有加强肋板,混合箱左侧板上焊接有两根带托板的热轧槽钢。
混合箱右侧板与助燃空气右侧板为一整块不锈钢板。助燃空气管、循环烟气管、混合箱均由不锈钢板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与现有的同类技术相比,充分利用了烟气再循环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只需几块不锈钢板焊接,不需要任何辅助混合部件)、操作方便、方法可行且可靠。循环烟气与助燃空气在超混合的状态下进入燃烧器与燃料在炉膛充分燃烧,确保了炉膛中燃烧温度均匀、无局部高温产生及降低了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生成量、减少污染及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显著的经济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烟气再循环技术及燃烧器助燃风与循环烟气预混合装置主要由助燃空气管1、循环烟气管2和混合箱3组成。
助燃空气管1竖直向下,助燃空气管进气孔7为法兰接口;循环烟气管2与助燃空气管1相交平面为助燃空气管右侧板4,且循环烟气管2的轴线与助燃空气管右侧板4平面夹角α成45°。此外,循环烟气管进气孔8与烟气挡板连接,为法兰接口;混合箱3与助燃空气管1相连通,并且混合箱右侧板与助燃空气右侧板4为一整块不锈钢板,而混合箱左侧板5成70°左右倾斜安装,板与板之间都牢靠的焊接,混合箱出气孔6位于助燃空气管右侧板4平面上,并且通过其上的消音器接口法兰组件12与消音器连接。循环烟气管进气孔8与烟气挡板连接。助燃空气管左侧板上的肋板9起加强作用,混合箱左侧板5上焊接两根带托板10的热轧槽钢11,起支撑混合箱及整个装置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30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发光二极管光源的激光内雕装置
- 下一篇:一种白水印纸制备机及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