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夹持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66392.8 | 申请日: | 2010-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5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 发明(设计)人: | 宋家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宽岱电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G02B6/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 地址: | 2015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夹持装置,尤其涉及应用于光纤接续的光纤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光纤具有三层结构,参考图1所示,包括外套11、纤芯12、以及位于外套11和纤芯12之间的,由絮状材料构成的加强件13。于是,一般的光纤10由内而外包括:纤芯12、加强件13以及外套11。
受到光纤长度、直径、制式等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光纤接续的情况。光纤接续一般通过光纤的连接器实现。连接器将需要进行接续的两根光纤的外套和加强件除去,将两者的纤芯连接。在光纤的三层结构中,纤芯主要起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外套和加强件主要起到保护的作用,连接器将两根光纤的纤芯连接口,就形成了完整的光信号通路。虽然信号通路形成了,但是由于连接器将外套和加强件都除去了,光纤的强度大大降低。连接器是两根光纤的连接之处,容易受到向两侧拉扯的力,没有外套和加强件保护的纤芯十分脆弱,在这种拉扯力下,纤芯十分容易断裂。
于是,在业内开发出了一种能够减少纤芯受力断裂的情况的连接方式。参考图2所示,该连接方式在连接器中增加了两个部件,包括一个套管21和一个轴套22。在轴套22中形成贯穿的通道。轴套22的外表面具有锥度,从远离套管21的方向朝着接近套管21的方向具有逐渐缩小的直径。套管21的内部形成圆柱形的空腔,具有一致的直径,该直径约等于轴套22外侧最小的直径,略小于轴套22外侧最大的直径。在装配的过程中,光纤10延伸至紧轴套22的位置后,光纤10的外套11将被除去并暴露出加强件13和纤芯12。此时,纤芯12穿过轴套22中形成贯穿的通道,而加强件13则被拉伸覆盖在轴套22的外表面。接着,轴套22被推入到套管21中,如上面所说的,从推入套管21的方向来看,轴套22的外表面的直径逐渐增大,而在轴套22尾部的外表面的直径略大于套管21的内径。于是,当轴套22被完全推入到套管21的内腔时,轴套22和套管21内腔紧密配合,而此时,加强件13被夹紧在轴套22和套管21之间。当受到两侧拉扯的力时,由于轴套22和套管21之间的摩擦力和压力的作用,这些拉扯的力能够分担到一部分到加强件13上,从而减轻纤芯12的受力,减少纤芯受力断裂的情况。在一些实现中,轴套22的外表面和套管21的内表面可以加上螺纹,以增加摩擦力和压力,同时也便于更加准确地将轴套22被推入到套管21中。
图2所示的结构虽然改善了纤芯受力断裂的状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加强件13在进入到轴套22之前就被分离,因此贯穿轴套22中内部的纤芯12依旧缺乏保护,这部分的纤芯还是十分脆弱。尤其是,轴套22可能会将压力直接传递到没有保护的纤芯12上,造成纤芯的损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光纤夹持装置。
该光纤夹持装置包括:一组夹板,该一组夹板相对设置,中间形成一通道,通道容纳光纤;每一夹板的外侧连接有一定位块,光纤的加强件固定在定位块上,当光纤受到拉扯力时,加强件向夹板施加向内收紧的力。
夹板由弹性材料制作。光纤延伸进入通道至少一半的长度,去除光纤的外套后暴露出的加强件和纤芯延伸穿过通道。定位块位于夹板的后端。
采用本发明的方案,利用加强件来辅助纤芯的定位,同时将力施加在完整的光纤上,避免直接向纤芯施力,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由于纤芯受力损坏而造成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揭示了光纤的三层结构。
图2揭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光纤固定装置。
图3揭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夹持装置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3所示,揭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夹持装置的结构。该光纤夹持装置30包括一组夹板31,该一组夹板31相对设置,中间形成一通道。每一夹板31的外侧连接有一定位块32。夹板31可由弹性材料制作,在定位块32的作用下夹板31能够向内侧压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宽岱电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宽岱电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63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