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阵列式固态储氢放氢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10950.9 | 申请日: | 2010-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1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仲民;周怀营;王殿辉;胡朝浩;倪成员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7C1/00 | 分类号: | F17C1/00;F17C7/00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陆梦云 |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阵列 固态 储氢放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氢气的储、放技术,具体是一种阵列式固态储氢放氢装置。
背景技术
氢能作为理想的能源载体,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目前,相对液态和压缩储氢相比,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压力平稳、充氢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对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而言,除储氢材料(介质)本身外,储氢装置的设计是影响其特性的第二关键因素,目前研制的大多数储氢罐均采用圆筒结构,中国专利CN2534455公开了“燃料电池用储氢罐”,该燃料电池的储氢罐的结构设计,主要由筒体、阀门、过滤器组成。另:中国专利CN1752506公开了“金属氢化物储氢罐及其制备方法”,其罐体由壳体、导热机构、盖、接头、阀门和储氢合金粉末组成,主要用于小型储氢罐的制造。这些储氢罐单体容量小,热传递困难,热效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气态高压储氢法、液态储氢法的缺点和金属氢化物储氢罐单体容量小的问题,拓展现有固态储氢技术或产品的使用范围,促进固态储氢技术的实用化应用,而提供一种模块化、易拆卸、能效高、成本低、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固态储氢、放氢装置。该装置不仅可以作为氢气的固态储存和释放,也可应用固态储氢的储氢介质特性、装置储放氢动力学性能和热量扩散传递等试验研究。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阵列式固态储氢放氢装置,包括储氢罐和罐内的气路系统,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固态储氢放氢装置为由外腔下盖、外腔上盖及附在外腔下盖、外腔上盖上的隔热层组成的密封腔体,腔体上设置有具有承担固态储氢和放氢功能的储氢罐安装口,腔体内设置可拆卸的、材质为导热性能好的铜、铝或铝合金的散热块作为储氢罐的支架,在散热块中阵列式放置单元可增减的数组圆筒形储氢罐。
所述的散热块中设置有纵横散热管道,既可作为加热管道,又可作为冷却管道,散热管道与储氢罐分离。
所述承载储氢介质的铝膜层叠放置在罐内,罐体中央设置有不锈钢过滤网筒隔离储氢粉,并作为氢气通道。
所述气路系统的氢气管道通过阀门与储氢罐连接,在氢气管道上设置有压力计。
本发明的优点是:
1、储氢罐阵列式设置在腔体内,以结构单元形式安装,可根据实际需求容量增减单元数量;
2、冷却/加热系统与装置一体化,既保证热传递的效果,又能够有效简化整体结构,降低成本;
3、金属化合物合金粉均匀分布在层叠放置的方块铝膜上,填充量高,储氢多;
4、本装置既可作为储、放氢装置,又可作为储氢介质特性,储放氢动力学和热量传递的研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是图2沿A-A截面的剖面图(旋转180度);
图3是用于散热/加热,并用于支撑储氢罐的散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储氢系统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中:1.外腔下盖2.隔热层3.外腔上盖4.导热管道入口5.储氢罐安装口6.储氢罐7.导热管道8.导热管道出口9.第一块散热块10.第二块散热块11.第三块散热块12.第四块散热块13.散热块紧固螺孔14.氢气管道15.阀门16.压力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照图1、图2,一种阵列式固态储氢放氢装置为由外腔下盖1、外腔上盖3及附在外腔下盖1、外腔上盖3上的隔热层2组成的密封腔体,腔体上设置有具有承担固态储氢和放氢功能的储氢罐安装口5,腔体内设置可拆卸的、材质为导热性能好的铜、铝或铝合金的第一块散热块9,第二散热块10,第三散热块11,第四散热块12作为储氢罐的支架,在散热块中阵列式放置单元可增减的数组圆筒形储氢罐6。
如图1、2、3所示,外腔下盖1与外腔上盖3通过法兰及螺栓的形式连接并密封,其中隔热层2保证在储氢系统工作时热量不向外散失,导热管道7与导热管道入口4和导热管道出口8连通。
如图3所示,第一块散热块9、第二块散热块10、第三块散热块11、第四块散热块12、通过散热块紧固螺孔13中的螺杆固定组成用于支撑储氢罐的框架,其内部有纵横两个方向的通孔,以安装导热管道7。散热块采用铝材,以得到良好的导热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09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维修的LED模块
- 下一篇:一种用于管道连通的带压作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