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94268.5 | 申请日: | 2010-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7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荣;葛建华;常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源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213/64 | 分类号: | C07D213/6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400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 吡啶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吡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尤其涉及一种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2位羟基的吡啶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生物医药、有机合成、催化剂制备以及液晶混合单体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2-氯-6-羟基吡啶和2-甲基-6-羟基吡啶在催化剂制备领域作为M2L4结构的L结构配合物,有效缩短了2个金属原子(M)之间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催化效果,所以一直是催化剂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美国专利US5629428公开了以3-氯-2-羟基吡啶为原料合成的3-氯吡啶类化合物已经成为了液晶混合物中的重要单体。另外,2位羟基的吡啶类化合物在基因表达鉴定、抗肿瘤和抗痤疮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活性。
以2-羟基-3-氯吡啶为例,目前已报道的此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文献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58 23,1616一文中记载的方法表示如下:
文献Tetrahedron Letters,1996 37,695一文中记载的方法表示如下:
文献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58 23,287一文中记载的方法表示如下:
上述方法中有的所用起始原料价格较高,需要多步合成才能得到目标物,有的条件较苛刻,需要高温,反应过程不够经济,同时也浪费能源,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对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合成步骤多、产率低和原料价格高等问题。
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下:
其中R1和R2是苯环上除羟基外独立地取自于任意取代基团,如:氢、烷基、卤素或羧基等。
本发明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具体结构如下之一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2-羟基吡啶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2-氯吡啶类化合物溶解在极性质子溶剂中,加入叔丁醇钠的醇溶液,80-120℃反应10-24小时,过滤,去溶剂,残余物加水后,pH值调节至4-7;
2)把步骤1所得溶液和氢溴酸混合,保持温度60-100℃搅拌6-20小时,冷却后,滤出固体即为本发明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
2-氯吡啶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下:
其中R1和R2是苯环上除羟基外的任意取代基团,如:氢、烷基、卤素或羧基等
极性质子溶剂为C1-C6的一元醇或多元醇,优选甲醇、乙醇、丙醇、叔丁醇之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2-氯吡啶类化合物和叔丁醇钠的摩尔比为1∶1-25,优选1∶2。
优选乙醇为溶剂,反应温度优选80℃,反应时间16小时。
氢溴酸浓度为30v/v%-50v/v%,优选40v/v%。
步骤1中,需要使用酸性物质才能将溶液(或滤液)的pH调至4-7。这些酸性物质或是有机酸,如:乙酸、甲酸或丙酸等,或是无机酸,如:稀硫酸、盐酸、磷酸等。本发明优选盐酸。
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利用市售易得2-氯吡啶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不经中间步骤的完全处理,可以连续操作,在一个反应容器即可得到本发明的目的产物。化合物合成过程简单,步骤少,显著提高了产物的收率,还有效的缩短了反应时间,使反应条件更温和,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使2-羟基吡啶类化合物具备工业可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2,6-二氯吡啶(4kg,26.8mol),叔丁醇(16L)投入50L釜内,配制叔丁醇钠(4kg,41.7mol)的叔丁醇(6.5L)液,加入到釜中,升温回流,反应16h,脱除叔丁醇,固体中加入水10.7L,并用浓盐酸调节PH值至5-6,加入40%(v/v)HBr水液,加热搅拌过夜,冷却过滤,得6-氯-2-羟基吡啶灰棕色结晶2.5kg,收率70%。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科源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42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