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发热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92371.6 | 申请日: | 2010-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3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忠耀 |
| 主分类号: | H05B3/14 | 分类号: | H05B3/14;H05B3/34;H01B1/24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曲志波 |
| 地址: | 271411 山东省宁阳县磁窑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电发热膜,它包括混合在一起的胶粘剂和混合粉,还有承载所述胶粘剂和混合粉的玻璃纤维布,其特征是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导电基膜:胶粘剂为聚酰亚胺树脂100份,混合粉为4~30份;所述混合粉包括导电炭黑和石墨粉,导电炭黑的颗粒直径为10-100nm;石墨粉的颗粒直径为1-10μm;所述导电炭黑和石墨粉的重量配比为1∶(0.8-1.25),所述电发热膜还含有稳定剂0~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发热膜,其特征是所述稳定剂包括颗粒大小为10-100nm,成分为Al2O3或Ag粉或TiO2细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发热膜,其特征是在导电基膜表面包裹绝缘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发热膜,其特征是所述绝缘膜是以玻璃纤维布为基体,通过载体往玻璃纤维布上涂布颗粒直径为10nm-20um的绝缘粉构成绝缘层;所述绝缘层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载体100份,绝缘粉2-30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发热膜,其特征是所述载体为高温硅橡胶或聚四氟乙烯或高温环氧树脂,所述绝缘粉为绝缘炭黑或纳米碳化硅或纳米氮化铝。
6.一种电发热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先将导电炭黑与石墨粉按照1∶(0.8-1.25)的重量比混合得到混合粉,再将聚酰亚胺树脂和混合粉按1∶(0.04-0.30)重量比混合,并加入稀释剂进行稀释;②经研磨机进行10-60分钟研磨获得胶状混合物;③将胶状混合物经过涂布机涂在玻璃纤维布上,经烘烤后使胶状混合物浸入并固化在玻璃纤维布上形成电发热膜;上述烘烤过程中的温度是由100℃-300℃逐渐升高的,涂胶的玻璃纤维布经牵引电机的拉动在涂布机的烘箱内匀速运动加热3-10分钟,使稀释剂得到充分挥发,而且能使其余的混合胶与玻璃纤维布充分地融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发热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稀释剂为二甲基乙酰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发热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可在电发热膜上植入电极,用复膜机在电加热膜表面包裹绝缘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发热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绝缘膜是以玻璃纤维布为基体按照下列步骤制备:①将绝缘粉和载体按下列重量份混合:载体100份,绝缘粉2-30份;绝缘粉的颗粒直径为10nm-20um,所述载体为高温硅橡胶或聚四氟乙烯或高温环氧树脂,所述绝缘粉为绝缘炭黑或纳米碳化硅或纳米氮化铝;将上述绝缘粉和载体经过研磨机充分研磨获得胶状混合物;②、将上述胶状混合物经过涂布机均匀的涂在玻璃纤维布上,经烘烤后使胶状混合物浸入并固化在玻璃纤维布上形成绝缘膜;上述烘烤过程中的温度是由100℃-400℃逐渐升高的,涂胶的玻璃纤维布经牵引电机拉动在涂布机的烘箱内匀速运动加热3-10分钟,使胶状混合物与玻璃纤维布充分的融为一体。
10.一种电发热膜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按照导电炭黑与石墨粉的比例按照1∶(0.8-1.25)的重量比将上述粉状导电物质通过锥形混合机均匀混合35-45分钟,并且在混合的时候可以加上0-2%重量比的混合稳定剂,稳定剂也可在研磨工序中加入,其稳定剂颗粒大小为10-100nm,成分为Al2O3或Ag粉或TiO2粉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2)将聚酰亚胺树脂和混合粉按1∶(0.04-0.30)重量比进行混合即可,并加入稀释剂进行稀释,稀释剂使用二甲基乙酰胺;经研磨机进行10-60分钟研磨获得胶状混合物;(3)将上述的胶状混合物经过涂布机涂在玻璃纤维布上,经过100-300℃烘烤3-10分钟,使稀释剂得到充分挥发,从而使胶状混合物浸入并固化在玻璃纤维布上形成电发热膜;(4)在电发热膜上植入电极,电极可用铜箔也可用铝箔;(5)用复膜机在电加热膜表面包裹绝缘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忠耀,未经刘忠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237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