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MMIC工艺结合的50欧姆TaN薄膜电阻的制作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62229.7 | 申请日: | 201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7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宇;蒲颜;庞磊;陈晓娟;武伟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C17/12 | 分类号: | H01C17/12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mmic 工艺 结合 50 欧姆 tan 薄膜 电阻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GaN HEMT的MMIC工艺中制作50欧姆TaN薄膜电阻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为了与MMIC工艺结合,需要采用薄膜工艺,薄膜工艺厚度约为0.01μm~1μm之间。为了可以在MMIC的薄膜工艺中同时形成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需要运用不同的工艺与材料进行制作,同时工艺温度一般都会控制在400℃以下,相对于陶瓷技术所需的烧结温度800~900℃而言,薄膜工艺稳定度较高,在进行工艺结合的过程中,只需注意不同元件之间材料的兼容性,即可达成工艺的整体设计,将无源元件与有源元件结合在一起以达到电路多功能化的需求。
在MMIC工艺中,一般选用TaN和NiCr等适用于微波频段的材料制作金属薄膜电阻,它们体积小、精度高、噪声低、温度系数小、可靠性高、但成本相对较高。其中TaN材料稳定性更高,方阻的范围比NiCr略大,硬度好,温度系数低,相对于NiCr有水分时存在的腐蚀性问题,TaN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潮,是一种能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具有长期稳定性和准确性的电阻材料。在GaN材料的MMIC工艺中有许多刻蚀或者氯化物参与等工艺步骤,TaN薄膜电阻相对于氧化和氯化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更加适合于GaN材料和器件的MMIC工艺流程。
薄膜电阻质量及阻值的准确性对MMIC电路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有些电阻是用在整个电路的稳定网络中的,对于这些电阻的阻值要求非常精确,所以需要高稳定性的电阻材料,并且需要设计的电阻满足MMIC电路常用的电阻阻值范围,还需要与GaN的MMIC工艺有很好的兼容性,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目前能够与GaN材料的应用相结合,并且满足于MMIC工艺薄膜电阻的最好材料是TaN,因此与MMIC工艺相结合的标准50欧姆TaN薄膜电阻的制作是非常关键的。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提高薄膜电阻的稳定性和阻值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了与MMIC的工艺兼容,提供了一种与MMIC工艺结合的50欧姆TaN薄膜电阻的制作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MMIC工艺结合的50欧姆TaN薄膜电阻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0:在SiC衬底上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沉积PECVD厚度为的Si3N4隔离介质;
步骤20:在Si3N4隔离介质上旋涂光刻胶,并通过光刻、显影形成TaN薄膜电阻图案;
步骤30:在预溅射和正式溅射时采用一定比例的气体Ar和N2,同时溅射Ta金属,得到TaN薄膜电阻;
步骤40:将光刻胶上的TaN薄膜电阻进行剥离,得到所需要图形上的TaN薄膜电阻。
上述方案中,步骤30中所述气体Ar与N2的比例为:体积比Ar∶N2=16∶5.2。
上述方案中,步骤30中所述溅射时间为255秒,得到电阻的厚度为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在步骤40之后还包括:采用单独的退火工艺步骤对TaN薄膜电阻进行退火;或者结合MMIC工艺中二次介质Si3N4的形成,同时对TaN薄膜电阻进行退火。
上述方案中,所述采用单独的退火工艺步骤对TaN薄膜电阻进行退火,退火温度为400℃,退火时间为3分钟。
上述方案中,所述结合MMIC工艺中二次介质Si3N4的形成,同时对TaN薄膜电阻进行退火,是结合MMIC工艺中的PECVD二次介质Si3N4的淀积,温度为280℃左右,同时对TaN薄膜电阻进行退火。
(三)有益效果
在微波电路中,经常会用到电阻元件,电阻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电路有很大影响,这就对电阻的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TaN材料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很稳定,并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功耗密度和噪声低,并且在薄膜工艺中可以与MMIC工艺兼容,所以可以很好的保证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本发明采用溅射工艺得到的TaN薄膜电阻质量好,经过退火后阻值的稳定性和线性度更高,适合于在微波电路中的电阻元件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与MMIC工艺结合的50欧姆TaN薄膜电阻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2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乘客区分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用头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