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条形沟和圆形孔相接而成的火孔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55133.8 | 申请日: | 2010-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5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芳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芳春 |
| 主分类号: | F23D11/36 | 分类号: | F23D11/36;F23D14/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30102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条形 圆形 相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油、燃气燃烧器。
背景技术:
条形火孔是家用灶燃烧器常用火孔之一,它是通过切割条形缝隙使火盖两面直接通透而形成一种火孔,位于条形缝隙两面的实体组织由条形缝隙两端头之外的实体组织连接固定,利用如此火孔生产的燃烧器有如下不足之处:由于条形火孔两端头必需要有实体组织,因此条形火孔就不能拥有侧向开口,使混合气体流出时只能拥有正向气流而不能同时拥有侧向气流;由于条形火孔的入口与出口直通,因此混合气体流出时不能同时具有多种压力和流速;通透切割的条形缝隙使结构的机械强度降低,因此不适宜高温高强度燃烧器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由条形沟和圆形孔相接而成的火孔,它能使混合气体流出时具有多种压力和多个流向,既可优化燃烧性能又能提高热量输出的强度,还可解决条形火孔燃烧器耐烧蚀、抗变形能力差的问题。
技术方案:
由条形沟和圆形孔相接而成的火孔、包括条形沟、沟帮实体、沟底实体、圆形孔,其特征是通过切割条形沟和钻圆形孔至结构内部交接连通、形成的一种具有圆形入口、条形出口的组合式火孔。在实体上切割条形沟至其内部、得到条形沟两面的沟帮实体和下面的沟底实体,沟底实体即成为两面沟帮实体的连接体,在实体内部、利用圆形孔与条形沟底部的局部进行连接并且使之相通,圆形孔的入口与混合气体室相通,混合气体从圆形孔通过连通处进入条形沟后,由于圆形孔与条形沟形态上的差异,混合气体的流通轨迹就会发生改变,从距离连通处较近的条形沟开口流出的混合气体、由于在条形沟内流动的距离较短,受到的流通阻力较小,因此混合气体流出后压力较高、流速较快,所以对提高燃烧强度和热量传递强度有利;从距离连接处较远的条形沟开口流出的混合气体、由于在条形沟内流动的距离较长,受到的流通阻力较大,因此混合气体流出后压力相对较低、流速较慢,所以对于稳定火焰有利。由于本发明利用沟底实体连接沟帮实体,无需在条形沟的两端头再设置实体结构用于连接沟帮实体,因此在条形沟的两端头可拥有侧面开口,如果将相邻的两个条形沟侧面开口相对,就可使流出的混合气体发生对冲对撞,如此将有利于滞留热量、稳定燃烧;与条形沟底部相对的是条形沟的正面开口,如果将相邻的正面开口设定为同一个方向,混合气体流出后、相互扰动会较小,气体动能损耗也较小,因此向外输出热量时动力相对就强劲,有利于提高热量传递的强度和效率。
综上所述:利用由条形沟和圆形孔相接而成的火孔生产的燃烧器,可实现混合气体流出压力、流速和流向的多样性,能够合理地对燃气进行细化分工,它能利用少量的燃烧热量在近处稳焰促燃烧,来支持大量的燃烧热量高速、高强度、高效的向外传递,因此能较好的化解稳焰与热量导出之间的矛盾,既有利于燃气热量的快速充分释放,又有利于热能的高效传递与集中有效利用。
有益效果:
由条形沟和圆形孔相接而成的火孔,可使混合气体流出时具有多种流速和不同的流动方向,相当于同时具有了主火孔和稳焰火孔的双重功能,即有利于稳定火焰促进燃烧,又可提高热量传递的强度和效率。采用沟底对沟帮进行连接,使条形沟可同时具有正面开口和侧面开口,也不会因条形沟很长、而使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所以对燃烧器的耐久性与抗热变形能力都有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1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2示意图;
图3为图1、图2中A-A剖面图;
图4为图1中B-B剖面图;
图5为图2中B-B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条形沟1,沟帮实体2,沟底实体3,圆形孔4,正面开口5,侧面开口6,正面气流7,侧面气流8,主气流9,辅助气流10。在实体上切割条形沟1至实体内部、得到条形沟1两面的沟帮实体2和下面的沟底实体3,沟底实体3即成为两面沟帮实体2的连接体,圆形孔4与条形沟1底部的局部连接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芳春,未经李芳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51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视频点播服务器
- 下一篇:一种自适应车载夜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