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助移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46916.X | 申请日: | 2010-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3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蔡伟琦;蔡贵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15/00 | 分类号: | B62D15/00;B62D61/12 |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 地址: | 33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附件,特别是一种汽车助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特别是城市小汽车的数量飞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越来越拥挤,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现象十分严重,前进、后退、左转或右转都不行,掉头更不可能;汽车特别是众多私家小汽车的停车位一位难求,车位间距很小,驶入车位要求驾驶技术高超且费时费力,十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汽车助移装置,它能帮助汽车横向位移或者原地旋转任意角度,包括转动180°掉头,快速离开堵车之地或驶入车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助移装置,包括通过离合器与汽车动力快速连接或分开的液压泵、液压油箱及液压多路控制阀,还包括液压助移器;所述液压助移器包括支座、装有行走滚轮的升降油缸、行走液压马达和转向液压马达。四个液压助移器依靠支座均布、对称安装在汽车底盘的四角,所述升降油缸垂直于地平面;油缸活塞杆上端与支座紧固连接为一体,升降油缸的下端叉口设有紧固安装行走滚轮的水平传动轴,水平传动轴外端定位安装第一伞齿轮。所述行走液压马达紧固安装在升降油缸侧面,行走液压马达的垂直输出轴端定位安装与第一伞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伞齿轮。升降油缸的上端紧定安装两片支撑板和夹在两片支撑板之间的大齿轮,小齿轮滚动配合套装在两片支撑板之间,小齿轮与大齿轮相啮合;所述转向液压马达紧固安装在支座的侧面,转向液压马达的垂直花键输出轴插入并与小齿轮中心花键孔滑动配合。在所述支撑板的下面定位安装套入垂直花键输出轴下端的护套,护套内腔与垂直花键输出轴之间留有间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汽车助移装置能帮助汽车横向位移或者原地旋转任意角度,包括转动180°掉头,快速离开堵车之地或迅速驶入车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汽车助移装置,包括通过离合器与汽车动力快速连接或分开连接的液压泵3、液压油箱4及液压多路控制阀5,还包括液压助移器2;所述液压助移器2包括支座6、装有行走滚轮14的升降油缸12、行走液压马达17和转向液压马达7。四个液压助移器2依靠支座6均布、对称安装在汽车1底盘的四角,所述升降油缸12垂直于地平面;油缸活塞杆19上端与支座6紧固连接为一体,升降油缸12的下端叉口设有紧固安装行走滚轮14的水平传动轴13,水平传动轴13外端定位安装第一伞齿轮15。所述行走液压马达17紧固安装在升降油缸12的侧面,行走液压马达17的垂直输出轴端定位安装与第一伞齿轮15相啮合的第二伞齿轮16。升降油缸12的上端紧定安装两片支撑板9和夹在两片支撑板9之间的大齿轮18,小齿轮10滚动配合套装在两片支撑板9之间,小齿轮10与大齿轮18相啮合。所述转向液压马达7紧固安装在支座6的侧面,转向液压马达7的垂直花键输出轴8插入并与小齿轮10中心花键孔滑动配合。在所述支撑板9的下面定位安装套入垂直花键输出轴8下端的护套11,护套11内腔与垂直花键输出轴8之间留有间隙。
装有本助移装置的汽车在拥挤的道路上如遇堵车、或需要驶入间距很小的车位时,通过离合器把液压泵3与汽车动力连接,开动液压泵3,操纵液压多路控制阀5,使升降油缸12的下端的行走滚轮14下降落地,并使汽车的四个车轮升起,离开地面。操纵液压多路控制阀5,开动转向液压马达7,调节行走滚轮14,使其垂直于汽车大梁;再开动行走液压马达17,通过第一伞齿轮15和第二伞齿轮16驱动行走滚轮14,可横向移动汽车。或者操纵液压多路控制阀5,开动转向液压马达7,调节行走滚轮14同步转成能使汽车在原地旋转的角度。汽车助移装置的液压多路控制阀5中设置有特定的档位,用以调节行走滚轮14垂直于汽车大梁或者调节行走滚轮14同步转成能使汽车在原地旋转的角度;以便帮助汽车横向位移或原地旋转,包括转动180°掉头,快速离开堵车之地或迅速驶入车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未经东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69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