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量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试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38178.4 | 申请日: | 201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9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白国良;李晓文;吴淑海;柴园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混凝土 之间 粘结 应力 试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测量粘结应力沿钢筋埋长分布的试验方法,特别涉及使用拔出试验测试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滑移性能的试验,属于力学试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是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借助这种作用来传递两者间的应力,保证钢筋和混凝土的共同协调工作。这种作用实质上是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所产生的沿钢筋纵向的剪应力,即粘结应力。粘结问题是钢筋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物理力学性能,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计算、变形和裂缝跨度计算的理论依据,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的基础。并且目前各类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应用,高强钢筋的高强性能,只有在粘结得到可靠保证时才能体现,因此对粘结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钢筋的锚固、搭接和细部构造等工程设计问题有实用价值,而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结构抗震分析、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等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各类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性能通常采用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粘结试验方法按其研究目的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1)中心拔出试验;(2)梁式试验或模拟梁式试验;(3)局部粘结-滑移试验。
测定不同荷载作用下,沿钢筋纵向粘结应力的分布通常采用中心拔出试验,各点的粘结应力可以由相邻两点间钢筋的应力差除以接触面积近似计算。因此,试验中需要测定钢筋沿埋长的应变分布。为了测量应变时不至于破坏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的粘结,历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钢筋沿纵向剖为两半,在钢筋内开槽并埋入标距为1~3mm的应变片并引出导线,然后用环氧树脂将两半钢筋粘结在一起,在两半钢筋拼合处还需点焊处理以增加结合的牢固度。
早在1951年,Mains用上述的钢筋内开槽贴应变片的方法测出了钢筋的应变。从而第一次用充分的试验数据描绘了粘结应力分布,为以后的粘结机理探讨作了开创性工作。此后的数十年间,人们借助钢筋内开槽贴片法掌握了不同钢筋和不同类型混凝土间的粘结应力分布规律。在各类粘结性能的试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钢筋内开槽贴片法能够较好地测得钢筋内的应变,但也存在其明显的缺点:
(1)采用剖开钢筋并通长铣槽的试验方法,试验工作量较大,试件准备周期较长。而且成本过高,不利于大批量试验的推广;
(2)剖开钢筋并铣槽对钢筋本身的损坏较大,造成钢筋本身的性能发生较大改变,试验结果可能失真,并且此法仅能够应用于处理较粗钢筋,细钢筋根本无法采用;
(3)由于钢筋创面较大,钢筋拼合时应变片的防水、防潮难度较大,以往试验中废片率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钢筋内开槽贴片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方便、快捷地量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试验方法。该方法摒弃了对钢筋剖成两半的做法,采取在钢筋的粘结区段,沿钢筋表面纵向铣槽贴片的方法来达到测量钢筋应变的目的,可称之为钢筋表面纵向开槽贴片法。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量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对被量测钢筋在粘结区段沿钢筋表面纵向开浅槽,在浅槽内埋置箔式应变片,箔式应变片的端部通过引出线引出;
2)浅槽在埋好箔式应变片后,采用硅橡胶做防水防潮处理,最后用环氧树脂封槽;
3)浇筑混凝土时,在箔式应变片的导线外套装塑料软套管,钢筋从混凝土试块边缘引出;
4)混凝土试件制作好后,按照相应的试验规程要求进行粘结试验,通过采集仪连通钢筋中埋置的箔式应变片,即可采集得到不同的荷载作用下钢筋沿埋长各点的应变值(ε),利用胡克定理σ=E·ε即可转换为钢筋应力(σ)沿钢筋埋长各点的分布,进而采用下式求得各点的粘结应力值(τ):
式中,d为钢筋直径;x为不同位置。
本发明的量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试验方法和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试验方法简单,方便快捷,试件制作省工且节约成本;
(2)应变片防水防潮处理方便,废片率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81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