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喷嘴歧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22530.5 | 申请日: | 2010-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S·K·维德纳;S·R·西蒙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R3/38 | 分类号: | F23R3/3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朱铁宏;谭祐祥 |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喷嘴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文所公开的主题涉及燃料喷嘴,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单个 构件中具有分立通路的燃料喷嘴歧管。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燃烧常规碳氢燃料通常所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排放物 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未燃的碳氢化合物。本领域中所公知的是, 喷气发动机中氮分子的氧化极大地取决于燃烧系统反应区中的最高 热气体温度。将热力发动机燃烧器的反应区温度控制在低于形成热 NOx的水平上的一种方法,是在燃烧之前将燃料和空气预混成贫燃料 混合物(lean mixture),这通常称为干式低NOx(DLN)燃烧系统。存在 于贫燃料预混燃烧器反应区中的过量空气的热质量吸收热量且将燃 烧产物的温升降低至热NOx显著减少的水平。图1中示出了燃料喷嘴 的一个实例,该燃料喷嘴通过使用旋流器而实现了均匀的燃料/空气流 混合。
图1为具有输入流调节器10的燃料喷嘴1的透视图,该燃料喷 嘴1提供大部分的空气用于喷嘴的燃烧。输入流调节器包括环形流动 通路11,该通路11在内径处由结实的圆柱形内壁12、在外径处由有 孔的圆柱形外壁13以及在上游端处由有孔的端盖14所界定。在流动 通路11的中心是一个或多个环形转动叶片15。预混器空气从高压仓 室21经由端盖14和圆柱形外壁13中的穿孔(perforation)进入输入流 调节器10中,该高压仓室21包绕除排放端35以外的整个组件。
在燃烧空气流出输入流调节器10之后,其进入旋流器组件(有时 称为旋流喷嘴组件)22中。旋流器组件22包括由一系列翼片(air foil) 形转动叶片连接的套节(hub)23和管套(shroud)24,该转动叶片将旋流 给予穿过预混器的燃烧空气。各转动叶片均包含经由翼片核心的第一 流体供送通路25和第二流体供送通路26。这些流体供送通路将燃料 和/或空气分配给穿透翼片壁部的第一燃料喷射孔(未示出)和第二喷射 孔(也未示出)。这些燃料喷射孔可定位在转动叶片的压力侧、吸入侧, 或两侧上。燃料经由入口端口31和环形通路32,33进入旋流器组件 22,其向转动叶片内的流体供送通路25,26供给。燃料在旋流器组件 22中开始与燃烧空气混合,且燃料/空气的混合在环形通路34中完成。 在流出环形通路34之后,燃料/空气混合物进入发生燃烧的燃烧器反 应区35中。
在喷嘴组件的中心处是具有槽形气体末端42的常规扩散焰燃料 喷嘴41,其收容来自环形通路43的燃烧空气和穿过气体孔44的燃料。 该燃料喷嘴的本体包括波纹管45,用以补偿在该喷嘴与预混器之间的 差热膨胀。
通常用于在不同回路中传递燃料和空气的图1中的多同心管设计 十分良好地用于多个回路,但随着回路数目的增加,便难以封装和确 保耐久性。结果,回路的设计便变得受到限制。此外,由于流体在构 成大多数燃料喷嘴的多个薄的同心管的各侧上进行流动,故这些管的 金属处于不同的金属温度。分离的金属管的温度差造成在通常为铜焊 的管连接处的热应变。轴向应变也是一个问题。尽管可由诸如波纹管 或其它适合装置的膨胀接头减轻轴向应变,但这会增加喷嘴的成本和 造成封装限制。燃料喷嘴的薄金属管的径向应变也是喷嘴设计温度的 考虑因素,但径向应变通常难以减轻。
尽管薄的金属管路提供了一定的抗弯刚度,但由在其中使用喷嘴 的涡轮在弯曲共振下驱动通常是有风险的。最后,在燃料回路的出口 之间的轴向分离可严格地限制分离回路的接头的设计。所形成的接头 可能有损耐久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料喷嘴。该喷嘴包括具有 喷嘴末端设置在其中的喷烧管(burner tube)。法兰连接到喷烧管上,且 具有分别流体地连接到第一流动通路和第二流动通路上的第一流体 入口和第二流体入口。还提供了芯柱(stem),其至少具有大致沿轴向 延伸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芯柱的流动通道彼此沿周向设 置,且分别流体地连接到第一流动通路和第二流动通路上。还包括旋 流器。其至少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预混通路和第二预混通路,各预 混通路分别流体地连接到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上,法兰和芯 柱包括单个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25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