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升降式电源插座板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14027.5 | 申请日: | 2010-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4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天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天成 |
| 主分类号: | H01R35/00 | 分类号: | H01R35/00;H01R13/512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升降 电源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插座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源插座板或称电源接线板,各插座之间是固定的,因间距有限,常出现几个插座需同时使用时,由于插头体积较大,而无法同时使用,如在学校教室中,进行手机、MP5、学习机充电时,本身插座就不够用,却因上述原因,常出现有些插座还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有插座可同时使用的旋转升降式电源插座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是:旋转升降式电源插座板,它包括电源插头、电源输入线、底座、插座、接线柱;底座包括底板和盖板,盖板位于底板的上方,盖板与底板由螺钉固定连接,盖板或底板上设有电源输入线孔,盖板或底板上固定有2个接线柱;与电源插头相连的2根电源输入线穿过电源输入线孔后分别与2个接线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盖板上设有2-20个插座螺孔,插座包括可旋转升降插座,可旋转升降插座的个数与插座螺孔的个数相对应,插座螺孔内的盖板壁上设有内螺纹,可旋转升降插座的插座体上设有外螺纹,可旋转升降插座旋入插座螺孔中与盖板螺纹连接;与可旋转升降插座相连的2根软导线分别与2个接线柱相连接。
所述的插座包括固定插座,固定插座固定在盖板上,可旋转升降插座与固定插座相间隔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可旋转升降插座与盖板螺纹连接,顺时针旋转后插座能升起,逆时针旋转后插座能下降;可使相邻的插座的上端面不在同一平面上(即使相邻的插座在高度上相互错开),避免了因插座间距有限、而插头体积较大所带来的所有插座不可同时使用的问题。本发明具有所有插座可同时使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中:1-电源插头,2-电源输入线,3-底板,4-盖板,5-可旋转升降插座,6-插座螺孔,7-软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旋转升降式电源插座板,它包括电源插头1、电源输入线2、底座、插座、接线柱;底座包括底板3和盖板4,盖板4位于底板3的上方,盖板4与底板3由螺钉固定连接,盖板4或底板3上设有电源输入线孔,盖板4或底板3上固定有2个接线柱;与电源插头1相连的2根电源输入线2穿过电源输入线孔后分别与2个接线柱相连接;盖板4上设有2-20个插座螺孔6(本实施例图中采用5个,具体个数根据需要确定,最少可为2个,多可为20个),插座包括可旋转升降插座5,可旋转升降插座5的个数与插座螺孔6的个数相对应,插座螺孔6内的盖板壁上设有内螺纹,可旋转升降插座5的插座体上设有外螺纹,可旋转升降插座5旋入插座螺孔6中与盖板4螺纹连接(顺时针旋转后可旋转升降插座能升起,逆时针旋转后可旋转升降插座能下降);与可旋转升降插座5相连的2根软导线7分别与2个接线柱相连接。
所述的可旋转升降插座5为圆柱形。可旋转升降插座5的内部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可为2孔、3孔或5孔的插座;2孔的插座为插座体内设2个簧片,2个簧片分别与2根软导线7相连;3孔的插座为插座体内设3个簧片,其中,2个簧片分别与2根软导线7相连。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插座包括可旋转升降插座、固定插座,固定插座固定在盖板上,可旋转升降插座5与固定插座相间隔布置。固定插座的内部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或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可旋转升降插座5为方形。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或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可旋转升降插座5为椭圆形。
本发明可采用部分插座是固定的,部分插座是可旋转升降的;可旋转升降插座既可以在电源插座板上间隔布置,也可连续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天成,未经王天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40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负压供应电路与供应负压的方法
- 下一篇:高压侧驱动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