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递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56575.X | 申请日: | 2009-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7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大桥达之;朝付正司;角诚;大石晃央;石川惠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F.C.C. |
| 主分类号: | F16H47/08 | 分类号: | F16H47/08;B60K17/02;F16D25/0638;F16H4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从车辆的驱动源到车轮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途,并且能够对车轮任意选择性地传递或切断驱动源的驱动力。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车辆动力传递装置(自动变速器)中,已经提出了一种具有变矩器的类型(所谓的“变矩器类型”的起动类型)和具有起动离合器的另一类型(所谓的“起动离合器类型”的起动类型)。在变矩器类型的自动变速器中,由于变矩器在车辆起动时的转矩放大功能,可以提高起动性能。另一方面,在起动离合器类型的自动变速器中,由于其在例如车辆的平稳行驶期间不具有会在变矩器中发现的任何滑转(slippage),因此可以提高动力传递效率。
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在下面提到的专利文件1中提出了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是与锁止离合器组合起来的变矩器和起动类型自动变速器。通常,这样的锁止离合器的变矩器的离合器活塞与变矩器的涡轮相连接并且能够在其紧靠变矩器罩的内周表面的相连接的位置和分开的不相连位置之间移动。在连接的位置处,变矩器罩和涡轮可以经由该离合器活塞直接连接起来。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日本特开2005-31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技术动力传递装置中存在下列问题。
在与锁止离合器组合的变矩器和起动型自动变速器中,需要形成相对较大且复杂的结构,诸如在变矩器内的液压气氛下可在连接位置与非连接位置之间移动的锁止离合器。这导致了变矩器的尺寸变大并且抑制变矩器内的布局自由度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变矩器的尺寸并且提高变矩器内的布局自由度的动力传递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从车辆的驱动源至车轮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途,并且能够对车轮任意选择性地传递或切断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该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变矩器,其具有转矩放大功能;离合器机构,其包括第一离合器装置和第二离合器装置,所述第一离合器装置在车辆的前进模式中可工作并且通过所述变矩器的驱动传递系统向所述车轮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且所述第二离合器装置能够不通过所述变矩器的驱动传递系统而向所述车轮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选择装置,其能够根据包括起动在内的前进模式中的车辆状态任意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的离合器装置或所述第二离合器装置工作,通过所述变矩器的驱动传递系统向所述车轮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或者不通过所述变矩器的驱动传递系统而向所述车辆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以及减震机构,其用于减缓转矩变化,所述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驱动源与所述变矩器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途。
优选的是,如在权利要求2中限定的,该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轴,其连接至所述第一离合器装置,并且能够通过所述变矩器的驱动传递系统被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旋转;第二驱动轴,其连接至所述第二离合器装置,并且能够不通过所述变矩器的驱动传递系统被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旋转;并且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彼此同轴地设置。
优选的是,如在权利要求3中限定的,所述离合器机构在同一壳体内具有所述第一离合器装置、所述第二离合器装置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离合器装置和所述第二离合器装置对应的两个液压活塞,通过控制使所述液压活塞动作的液压,可以任意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离合器装置或所述第二离合器装置工作。
还优选的是,如在权利要求4中限定的,自动变速单元设置在所述离合器机构和所述车轮之间的所述动力传递系统上。
优选的是,如在权利要求5中限定的,所述自动变速单元包括无级变速单元。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由于该动力传递装置包括设置在驱动源与变矩器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途的、用于减缓转矩变化的减震机构,因此不必在变矩器变矩器内设置任何锁止离合器或减震机构。因而,可以减小变矩器的尺寸并且提高变矩器内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由于可以减轻驱动源侧部分(从减震机构至驱动源的部分)的重量(即,主要质量),因此可以减小作用在驱动源上的载荷,与此相反,由于可以增加变矩器侧部分(从减震机构至变矩器的部分)的重量(即,次要质量),可由于惯性质量的增加而提高减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F.C.C.,未经株式会社F.C.C.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65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型PLC控制式电子鼻检测微雾控制系统
- 下一篇:纯单丝双层过滤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