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玻璃料烧结到玻璃板上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30755.0 | 申请日: | 2009-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2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H·D·布克;J·W·博特略;J·A·豪尔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3B19/06 | 分类号: | C03B19/06;C03B37/07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郭辉;王颖 |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烧结 玻璃板 方法 | ||
1.一种将玻璃料烧结到玻璃板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玻璃板(102);
将玻璃料(108)沉积在所述玻璃板上,所述玻璃料包括玻璃、填料和分散剂载体;
将带有沉积的玻璃料的玻璃板放入烘箱中;
在烘箱内将玻璃料烧结到玻璃板上,该烧结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使烘箱内的温度从第一温度升高到第二温度,并在第二温度保持预定的时间,所述第二温度高到足以使玻璃料的分散剂载体中的有机组分挥发,但是不超过玻璃料中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使烘箱内的温度从第二温度升高到第三温度,并在烘箱内在第三温度保持预定的时间,所述第三温度高于玻璃料中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但是低于玻璃料中玻璃的结晶温度;和
使烘箱内的温度下降;以及
将带有烧结的玻璃料的玻璃板从烘箱中取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步骤进行的时间小于8小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步骤进行的时间小于6小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步骤进行的时间小于或等于3.25小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保持烘箱内的第三温度的同时,将烘箱内的氧含量保持在约50ppm-22,220ppm范围内的预定水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位于洁净室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料包括掺杂了至少一种选自铁、铜和钒的过渡金属的玻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料包括掺杂了镧系元素的玻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料包括粉末状的锑-钒酸盐-磷酸盐玻璃、β-锂霞石填料和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分散剂载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温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在保持第二温度的同时,停止空气供应,开启还原性-惰性气体供应,其中还原性-惰性气体基本代替烘箱内的空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停止还原性-惰性气体供应,开启空气供应,其中空气基本代替烘箱内的还原性-惰性气体。
12.一种密封玻璃封装(10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玻璃板(102)和第二玻璃板(110);
将玻璃料(108)沉积在第一玻璃板上,所述玻璃料包括玻璃、填料和分散剂载体;
将带有沉积的玻璃料的第一玻璃板放入烘箱中;
在烘箱内将玻璃料烧结到第一玻璃板上,该烧结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使烘箱内的温度以预定温度/预定时间的第一升温速率从第一温度升高到第二温度;
在烘箱内在第二温度保持预定的时间,所述第二温度高到足以使玻璃料的分散剂载体中的组分挥发,但是不超过玻璃料中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使烘箱内的温度以预定温度/预定时间的第二升温速率从第二温度升高到第三温度;
在烘箱内在第三温度保持预定的时间,所述第三温度高于玻璃料中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但是低于玻璃料中玻璃的结晶温度;和
使烘箱内的温度以预定温度/预定时间的第三降温速率从第三温度降低到第四温度;
使烘箱内的温度以预定温度/预定时间的第四降温速率从第四温度降低到第五温度;
将带有玻璃料(108)的第一玻璃板(102)从烘箱中取出;
将第二玻璃板(110)放在附着在第一玻璃板(102)上的玻璃料上;和
使用密封装置(114)加热玻璃料,使玻璃料熔化,并形成连接第一玻璃板(102)和第二玻璃板(110)的密封(112)。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步骤进行的时间小于8小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步骤进行的时间小于6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075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