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型压缩机及使用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冷冻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00463.2 | 申请日: | 2009-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2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明石浩业;森田一郎;取枡宏树;小林正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4B39/02 | 分类号: | F04B39/02;F04B39/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 压缩机 使用 冷冻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冷柜冰箱等的制冷循环中使用的密闭型压缩 机,以及使用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冷冻和冷藏设备。
背景技术
近来,要求用于冷柜冰箱及其它冷冻和冷藏设备的密闭型压缩机 提高效率以降低功耗,并且降低噪声和提高可靠性。在这类常规的密 闭型压缩机当中,有一些通过更改对连杆和活塞之间的连接处的供油 方法而提高了效率和稳定性(参见,例如,PTL1)。
以下参照附图对该常规密闭型压缩机的实例进行说明。图20是专 利文献1中公开的常规密闭型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图21是图20的主 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22是图20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密闭容器1容纳具有定子2和转子3的 电机驱动元件4,以及由电机驱动元件4驱动的压缩元件5。润滑油6 存储在密闭容器1的底部。轴10具有主轴部11,以及在主轴部11的 一端偏心地形成为与主轴部11整体运动的偏心轴部12。主轴部11固 定于转子3的轴心。
缸体14具有被布置成相互固定在特定位置的近似圆筒形的压缩室 15和轴承部20。在压缩室15中,可往复运动地插入活塞23。
活塞23具有被配合成与偏心轴部12平行的活塞销25。轴承部20 通过支撑轴10的主轴部11中的偏心轴部12侧的端部而形成悬臂轴承。
连杆26由大端孔部28、小端孔部29和杆部30构成。大端孔部 28紧密配合到偏心轴部12上,并且小端孔部29连接于活塞销25。因 此,偏心轴部12和活塞23连接在一起。小端孔部29的内壁具有凸面 状的球面部31,以便当活塞销25与小端孔部29在小端孔部29的轴向 中心附近彼此接触时,在小端孔部29的轴向上的两端形成间隙。
供油通路35设置在轴10的内部,并且洒油管36配合到供油通路 35的偏心轴部12侧的端部。主轴部11的偏心轴部12的相反侧端部, 即下端部40伸出,使得润滑油6可浸入供油通路35中至规定深度。
在具有该配置的密闭型压缩机中,其操作说明如下。电机驱动元 件4的转子3旋转轴10。因此,偏心轴部12的旋转运动通过连杆26 传递至活塞23。由此,活塞23在压缩室15中往复运动。通过活塞23 的往复运动,制冷剂气体被从冷却系统(未示出)吸入到压缩室15中, 并被压缩且再次排出到冷却系统中。
供油通路35的下端部被设计成通过轴10的旋转起到泵的作用。 通过该泵作用,密闭容器1底部的润滑油6通过供油通路35被向上抽 吸。到达供油通路35上部的润滑油6,如箭头X所示,从洒油管36 的上部通过离心力在密闭容器1中的整个周向上水平地喷洒。喷洒的 润滑油6的一部分被供应以润滑活塞销25、活塞23等。
由于小端孔部29的内壁具有凸面状的球面部31,因此如果产生上 下撬动连杆26的力,则由于球面部31的接触部分偏离,可以防止活 塞销25和小端孔部29的局部撬动。另外,大量润滑油6可被供应至 活塞销25和小端孔部29的滑动部,由此获得高可靠性和高效率。
然而,在该常规的密闭型压缩机中,不足以防止当压缩制冷剂气 体的压缩负荷起作用时产生的在活塞23与压缩室15的内壁15a之间 的撬动。
参照图22中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对活塞23与压缩室15的内壁 15a之间的撬动的产生进行说明。
如图22中所示,在制冷剂气体的压缩行程中于活塞23上产生的 压缩负荷F通过连杆26作用于偏心轴部12上。由于在主轴部11与轴 承部20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当压缩负荷F作用于偏心轴部12上时, 轴10位于轴承部20的轴心20A,并且主轴部11在轴承部20内倾斜 至角度c的最大程度。因此,偏心轴部12也从主轴部11的轴心(即, 基于平行于主轴部11的轴心的偏心轴部12的轴心12A)倾斜角度dc, 并且压缩室15与轴承部20之间的轴心的相对角度也发生改变。因此, 活塞23如图22中所示,倾斜其轴中心。
在该常规的密闭型压缩机中,通过在小端孔部29的内壁上形成凸 面形状,可以抑制活塞23的倾斜,但是不能防止活塞23与压缩室15 的内壁15a之间的撬动的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04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