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相机驱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00089.6 | 申请日: | 2009-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2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泷泽辉之;江泽弘造;稻田真宽;杉谷芳明;三崎正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3B5/00 | 分类号: | G03B5/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汪惠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照相机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相机驱动装置,其能够使包含透镜镜筒及摄像元件的照相部在偏转方向(偏转)及俯仰方向(俯仰)倾斜、且以照相部的光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滚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市场上出售的许多视频摄像机及数码相机中,设有对手抖动造成的摄影图像的像抖动进行修正的手抖动修正装置。该手抖动修正装置使透镜、透镜镜筒、反射镜或摄像元件等相对于照相机的光轴倾斜、或者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内二维移动。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抖动修正机构,其具有以一个点弹性支承透镜镜筒、且使透镜镜筒相对于光轴倾斜的结构。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手抖动修正装置,其以枢轴结构支承反射镜而使反射镜相对于光轴倾斜。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摄像透镜单元,其以三个点支承球状透镜镜筒且使球状透镜镜筒沿光轴移动并倾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3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206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58391号公报
通常认为,人静止摄影时所发生的手抖动角度为±0.3度左右,其发生频率成分为20~30Hz左右。另外认为,手抖动修正的控制需要在10Hz程度的频带下进行。
这样,在摄影者以静止的状态进行视频摄像机及数码相机的摄影的情况下,手抖动角度较小,另外,用于控制的频率也比较低。因此,对静止时的手抖动造成的摄影图像的像抖动进行修正的现有照相机驱动装置,使构成照相机驱动装置的各部(透镜、透镜镜筒、反射镜、摄像元件等)相对于透镜光轴倾斜的倾斜角度、及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内二维地直线移动 的移动量尽管微小,但还是实现了良好的手抖动修正。
但是,在摄影者边走动边进行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摄影的步行摄影时,所发生的图像抖动(以下,有时称为步行抖动。步行抖动中也包含手抖动。)的角度为例如±10度以上,为了修正步行抖动,认为需要在50Hz程度的频带下进行控制。这样,在图像的抖动角度变大需要在更高的频率下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在现有照相机驱动装置中,在支承构成元件的支承系统及驱动构成元件的驱动系统的结构上存在课题。
例如,专利文献1的装置适合于使透镜镜筒以微小角度倾斜,但在以超过±10度那样大的角度使透镜镜筒倾斜的情况下,认为会导致进行支承的弹性体至塑性区域为止进行变形。另外,当倾斜的角度变大时,基于弹性体的弹性常数的负荷变得非常大,弹性体的固有振动的振幅增大系数(Q值)也增大。其结果被认为,修正控制的相位特性及增益特性变差,难以在上述频带下进行修正控制。
专利文献2的装置为了修正图像抖动而驱动反射镜。但是,在视频摄像机及数码相机具备广角透镜系统的情况下,若在光学系统设置反射镜,则反射镜在光学系统中必然成为较大的构成元件。因此,反射镜对于期望小型化的视频摄像机及数码相机而言,很难说是适宜的解决手段。另外,由于利用磁吸引力对反射镜进行枢轴支承,因此基于振动及冲击等干扰,就有反射镜脱落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3的透镜单元具备球状透镜架,因此可以使透镜架以大角度倾斜。但是,透镜架和其外侧所设置的托架相接触的部分旋转半径大,因此施向可动部的摩擦负荷增大,动作移动距离变大。其结果被认为,当倾斜角度变大时,接触摩擦负荷的波动增大,难以进行正确控制。另外,当未正确控制透镜架和其外侧所设置的托架的间隔时,就难以正确控制透镜架的倾斜角度。根据这些零件的加工精度,可能会发生机械松动,会对可动部的频率响应特性带来障碍。
另外,专利文献1~3的装置不具备使透镜等构成元件以照相部的光轴为中心而旋转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人员为了解决这种现有技术课题中至少一个课题,想到了可沿三个轴方向旋转地支承照相部的新型结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可对比现有视频摄像机及数码相机更大的量的图像抖动进行修正的照相机驱动装置,例如:一种既能使图像以±10度以上的大角度向偏转方向及俯仰方向倾斜、又能使图像以透镜的光轴为中心旋转(滚动)的照相机驱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00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