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燃烧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310574.3 | 申请日: | 2009-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6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蔡敬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绍芳 |
| 主分类号: | F23D11/00 | 分类号: | F23D11/00;F23D11/36;F23D11/38;F23D14/00;F23D14/46;F23D14/48;F23D14/66 |
| 代理公司: | 岳阳市科明专利事务所 43203 | 代理人: | 彭乃恩;陈庆元 |
| 地址: | 4140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特别指一种高温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烧器的应用及其发展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从17世纪的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和18世纪内燃机的出现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的航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进了燃烧技术的大发展,有近400年的历史。燃烧技术被广泛地用于能源、航空和航天、冶金、化工、机械等工业中,用来发电、产生动力、冶炼、制备化工产品、机械加工等领域。这些技术领域的不断革新,特别是能源的最大利用率、以及环境保护的加强,对燃烧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工业燃烧器存在燃烧不充分、使用寿命短、操作复杂等缺点,现对国内几种常用的工业燃烧器的情况比较如下:蓄热式燃烧器:由两个燃烧器、两个蓄热室、一套换向装置和相配套的控制系统组成;优点是自动化程度高;缺点是生产成本高、体积大,结构复杂,空气过剩系数不稳定,需经常更换蓄热体,维护成本高。内燃式燃烧器:由外壳件与油嘴装置组成;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升温速度快;缺点是不适用于大型炉膛,使用寿命短,能源浪费大。自身预热式燃烧器:与外燃式相同,只附属排烟于一体结构;优点是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缺点是排烟温度高,对燃烧器钢壳耐温要求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创新,提供一种自动化控制、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操作简单、升温快的高温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包括燃烧器壳体、燃烧室和点火装置的燃烧器,其中:
燃烧器壳体采用圆形筒体结构,将筒体一侧设为高温燃烧区,另一侧设为低温非燃烧区,高温燃烧区设一开放的燃烧口,燃烧口后侧设有配风口和燃料喷射端;
燃烧器壳体侧面设置助燃空气进风口,另一侧面设置点火器、点火装置和测温口,后端部设置油枪或是汽枪、进油口和观火孔。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提高了自动化控制,将自动检测温度、自动点火与熄火报警结合为一体,提高自动化与安全系数。
2、简化了制作结构,配置独立的助燃空气预热系统,降低生产成本。
3、提高了使用寿命,燃烧器内衬采用高档保温纤维与浇注料组合而成,避免高温与钢结构的直接接触而损坏,比普通燃烧器提高使用寿命2-3倍。
4、简化了操作,本实用新型为独立配置,无需换向操作,无附属装置,比蓄热式燃烧器安装方便,对现场操作人员无特殊要求。
5、升温速度快,采用内燃式燃烧,配置空气预热系统后,火焰温度明显提高。
6、投资成本与使用成本低,无附属装置,各项成本仅为蓄热式燃烧器的五分之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至4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燃烧器壳体、燃烧室和点火装置,其中:
燃烧器壳体3采用圆形筒体结构,将筒体一侧设为高温燃烧区13,另一侧设为低温非燃烧区,高温燃烧区13设一开放的燃烧口,燃烧口后侧设有配风口12和燃料喷射端;
燃烧器壳体3侧面设置助燃空气进风口5,另一侧面设置点火器8、点火装置9和测温口7,后端部设置油枪或是汽枪4、进油口10和观火孔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温燃烧区13壳体一侧设有安装固定法兰2,壳体内采用耐高温浇注料浇注定型的预制件1。所述的低温非燃烧区内设有耐高纤维11。所述的油枪或汽枪4的喷口从后端部通过低温燃烧区设置在高温燃烧区13燃料喷射端。所述的点火口8和测温口7斜向设置在燃烧器出火口一侧。所述的测温口7设置在点火口8两侧,其中一个测温口7为备用测温口。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参数如下:
本实用新型以蓄热式燃烧器与内燃式燃烧器为基础,将两者合二为一,结合了蓄热式燃烧器的自动化程度高,内燃式燃烧器的结构简单与操作方便等重大优点。将耐高温浇注料作为内衬,与普通钢结构结合为一体使用,钢结构采用圆形筒体结构,助燃进风采用侧面进风,燃料从端部进入,在钢结构前端采用耐高温(1400℃)纤维粘贴,后端高温区采用耐高温浇注料浇注定型浇注而成,并配有合理的进风孔。在燃烧器后端两侧合理位置布置测温孔与自动点火孔,在燃烧器后端两侧各安装一套测温孔与自动点火孔,斜向燃烧器出火口,以保证点火与测温的安全性,在正常工作中,只配置一套测温装置与点火装置,另一套作为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绍芳,未经周绍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05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库故障自动检测及转移系统
- 下一篇:线缆连接器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