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接式锚杆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310115.5 | 申请日: | 2009-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3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2 |
| 发明(设计)人: | 朱颖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1/02;F16B31/02;E02D5/7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肖国华 |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接式锚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锚杆,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接长并可利用光纤光栅检测应力变化锚杆。
背景技术
锚杆作为地下工程和岩石边坡的主要支护形式之一,对土木工程稳定性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节理裂隙岩体中,锚杆对岩体的加固作用十分明显。
由于工程环境条件不同,施工中使用的锚杆通常需要不同的长度,并且有可能相差很大。目前,领域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锚杆连接套管”。锚杆连接套管带有内螺纹,锚杆体端头带有外螺纹,锚杆体从相互对置的两侧拧入到连接套管内,即采用直螺纹对接的方式实现对锚杆体的任意切割和接长。这类锚杆体的端头外螺纹是同一方向的,在连接时必须同时旋转套管和锚杆体,并且当需要缩短锚杆体时,必须从最末一节锚杆体取下。在较狭小的施工空间内使用不很方便。
在锚杆法加固围岩的工程中,必须对围岩应力进行测量,现在使用的方法大多是用电应变片原理测量压力和拉力,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当长期监测使用时,传感器因为潮湿等原因而失效,不能起到长期实时监测和准确测量的目的。如果锚杆连接到一定长度,这种测量方法的缺点还体现在由于分布式测 量的不便而使锚杆上分布的应变计算困难等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接式锚杆,既能够满足工程中对长锚杆的需要,又方便施工现场的操作。这种可接式锚杆还配置光纤光栅传感器,用以测量长锚杆的应变分布。光纤光栅传感器抗腐蚀、抗潮湿、使用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接式锚杆,包括外锚头、锚头、锚杆体和连接套管,锚杆体两端带有外螺纹,连接套管是一个独立部件,管内壁有内螺纹,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锚头的前端和锚头的后端分别带有外螺纹,两部分螺纹方向相反;所述锚杆体两端的外螺纹方向相反;所述连接套管内壁两端内螺纹方向相反。
上述可接式锚杆使用连接套管将锚杆的各部件通过螺纹连接起来,通过将依次相连的各部件的螺纹部分设计为不同螺旋方向相间隔,使得在连接锚杆时,只需要转动连接套管而不用转动其他部件就能将锚杆各部件连接起来。因此连接操作方法简便,需要的操作空间很小。同时也防止了现有技术中锚杆接长时由于转动锚杆使锚杆上的光纤光缆绞结。
上述可接式锚杆还可以安装配套的光栅传感器作为锚杆应变测量部件,具体为:在锚杆体上留置一个光纤通道,封装好的光纤与用于测应变的光栅传感器固定在光纤通道中。
上述安装了光栅传感器的可接式锚杆利用光栅传感器实现对锚杆应力、位 移的测量。特别是在锚杆接长情况下,连接相应的光纤连接头就能够方便地实现应力的分布式测量,从而实现了对锚杆的应力应变长期准确的监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现有技术中可接式锚杆端头的螺纹方向,使接长锚杆的操作更简单、所需操作空间更小,更适应现场施工中狭小空间内的操作的需要。通过在锚杆上配置可连接的光纤光栅传感器能够使对锚杆应力变化的监测长期、稳定,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可接式锚杆立体示图。
图2是连接套管剖示图。
图3是可接式锚杆体与连接套管组装示图。
图4是可接式锚杆与连接套管组装A-A剖示图。
图5是开有凹槽的可接式锚杆横截面剖示图。
图6是开有凹槽的可接式锚杆体立体示图。
图7是可接式光纤光栅测量锚杆与连接套管组装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四中的适配器保护罩立体示意图。
图9是适配器保护罩俯视图。
图10是适配器保护罩侧视图。
图11是实施例五中的适配器保护罩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六中的适配器保护罩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外锚头 7光纤适配器
2锚头 8适配器保护罩
3锚杆体 81耳片
32凹槽 82安装孔
4连接套管 83进线口
5光纤 831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01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