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282229.3 | 申请日: | 2009-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5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 发明(设计)人: | 朱泽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27/08 | 分类号: | A47J27/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118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压力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尤其是一种可快速降压开盖的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压力锅一般包括壳体、外锅、内锅、锅盖、压力控制装置和发热盘等部件。当烹饪工作完成后,打开锅盖取出食物时,因锅内有高温、高压的气体和烹饪的食物,此时需要拨开限压阀进行排气卸压或者让电压力锅自然冷却,待锅内压力降低后才能打开锅盖。但拨开限压阀进行排气卸压时,锅内的流体食物易被高压气体从排气口冲出,容易烫伤用户;如采取自然冷却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锅内压力下降,这样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打开锅盖取出食物,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中国专利ZL 200620060234.6中公开了一种电压力烹饪器具,其中外锅底部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装置,壳体底部对应冷却装置设置有出风口,锅体内设置有线路板,压力控制机构与线路板电连接,线路板与冷却装置电连接。这种电压力烹饪器具虽然在外锅底部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装置,壳体底部对应冷却装置设置有出风口,但它没有冷风通道,所以风只能从上盖与外壳之间的很小的间隙流出,而且是对外锅进行冷却,而不是对内锅冷却,这样其存在以下缺点:1)、风量很小;2)、不能直接冷却内锅,所以冷却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风量充足,可以直接冷却内锅,快速降低锅内压力,用户可以快速打开锅盖的安全可靠型电压力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包括内锅、外锅、壳体、控制电路和锅盖,所述的内锅放置在外锅内,所述外锅放置在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锅盖密封住内锅口部,所述外锅和内锅之间设有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包括设置在外锅上的冷却风入口和冷却风出口,与冷风通道相对应,所述壳体和外锅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强制冷却风流通的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和控制电路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
所述冷却风入口设置在外锅侧壁的上部,所述冷却风出口设置在与冷却风入口相对的外锅侧壁的下部。或者所述冷却风入口设置在外锅侧壁的下部,所述冷却风出口设置在与冷却风入口相对的外锅侧壁的上部。所述冷却风入口的进风面积为冷却风出口的出风面积的1.5~3.0倍。所述冷却风入口处设置有引风筒,所述冷却风扇设置在引风筒内,所述冷却风扇固定安装在外壳或外锅上。
由于在外锅和内锅之间设置冷风通道,并在冷风通道上设置了冷却风扇,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冷却风扇将外部的冷却空气送入内锅和外锅之间的风道,形成冷却风对流散热通道,对内锅直接冷却,提高冷却效率,快速降低内锅中食物的压力,实现快速打开锅盖,取出食物,提高烹饪效率。
2、冷却风入口和冷却风出口相对,上下交错设置且冷却风入口的进风面积是冷却风出口的出风面积的1.5~3.0倍,使冷却风出口和冷却风入口之间形成风压,更有利于冷却风与内锅进行热量交换,提高冷却效率。
3、在冷却风入口处设置引风筒,并将冷却风扇设置在引风筒内,有利于将冷却风全部引入冷风通道内,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冷风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的方向。
附图标记:
1、锅盖; 6、冷却风入口; 11、进气孔。
2、壳体; 7、冷却风出口; 12、百叶窗。
3、外锅; 8、冷却风扇; 13、散热孔。
4、电热盘; 9、控制电路板; 14、引风筒。
5、内锅; 10、压力检测装置; 15、冷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22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