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稀土萃取分离生产自动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52590.4 | 申请日: | 2009-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613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 发明(设计)人: | 赵治华;桑晓云;李冬;闫晋峰;陈利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B59/00 | 分类号: | C22B59/00;C22B3/26;G05D7/06;G05D9/02 |
| 代理公司: | 包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庄英菊 |
| 地址: | 014030内蒙古***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稀土 萃取 分离 生产 自动控制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稀土萃取分离生产自动控制装置,属于流量控制领域。
二、背景技术
在稀土生产中,稀土分离对流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较高,在现有的稀土生产中,流量控制水平较低,流量控制部分采用手动控制,靠人为调节阀门的开度来完成流量大小的控制,流量显示部分为转子流量计,流量的稳定性很差,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需不断的调节流量,造成流量的不稳定,在料液转运过程需人为控制各类泵操作,工人劳动强度较大,操作不稳定,极易造成产品的质量波动。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准确、控制稀土生产过程中液体流量,致使产品质量波动性小的稀土萃取分离生产自动控制装置。
技术方案:包括:低位槽、泵、高位槽、流量标定箱、萃取槽,高位槽内设有液位计、液位计与泵联锁,高位槽与流量标定箱之间设有电动调节阀及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动调节阀为流量的控制部分,电磁流量计为流量的显示部分,流量的调节靠电磁流量计的流量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来完成流量的调节,同时料液中转过程设置了液位自动控制,实现了高低料液的自动转运,整个过程无人为操作,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流量的准确度和稳定性,萃取产品的质量稳定。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高位槽3内设有液位计6,液位计6与泵2联锁,高位槽3与流量标定箱4之间设有电动调节阀7及电磁流量计8或超声波流量计,电动调节阀靠电磁流量计的反馈信号调节。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低位槽1中的液体为有机相、洗水时,液体通过并联设置的两个泵2进入高位槽3,高位槽3内设有液位计6,液位计6为超声波液位计,超声波液位计与泵2联锁,并联设置的两个泵2一个为工作泵,另一个为备用泵。高位槽3内的液体通过超声波液位计监测达到液位上限值,泵2停止转运,达到下限值,泵2开始转动,实现自动转运过程;高位槽3中液体通过管道经电动调节阀7控制液体流量的大小,经超生波流量计、流量标定箱4到达萃取槽5,超生波流量计的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电动调节阀7,直到超生波流量计的流量值和预设流量值在设定的误差范围之内完成了流量自动调节的过程。在控制过程中通过流量标定箱4验证流量的准确性,如果流量在预设流量值误差范围之内不需调节液体参数,如果流量不在预设流量值误差范围之内,则需调节液体参数,直到流量达到预设流量值的设定误差范围之内即可;从萃取槽出来的空白有机、余液、抽出液通过泵9转运到下一分离工序低位槽或后处理车间。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低位槽1中的液体为碱液、稀土皂、料液、洗液、反液时,液体通过并联设置的两个泵2进入高位槽3,高位槽3内设有液位计6,液位计6为超声波液位计,超声波液位计与泵2联锁,并联设置的两个泵2一个为工作泵,另一个为备用泵。高位槽3内的液体通过超声波液位计监测达到液位上限值,泵停止转运,达到下限值,泵2开始转动,实现自动转运过程;高位槽3中液体通过管道经电动调节阀7控制液体流量的大小,经过电磁流量计8、流量标定箱4到达萃取槽5,电磁流量计8的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电动调节阀7,直到电磁流量计8的流量值和预设流量值在设定的误差范围之内完成了流量自动调节的过程。在控制过程中通过流量标定箱4验证流量的准确性,如果流量在预设流量值误差范围之内不需调节液体参数,如果流量不在预设流量值误差范围之内,则需调节液体参数,直到流量达到预设流量值的设定误差范围之内即可;从萃取槽出来的空白有机、余液、抽出液通过泵9转运到下一分离工序低位槽或后处理车间。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设置至少一个自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并联设置七个自动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25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