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底线提供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08768.5 | 申请日: | 2009-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56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蒋文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5B57/00 | 分类号: | D05B57/00;D05B57/30;D05B69/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余丽 |
| 地址: | 10001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底线 提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底线提供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缝纫机或刺绣机底线提供装置。
背景技术
家用或工业用缝纫机、刺绣机等工作时需要底线和面线。现有的锁式缝纫机或刺绣机采用置于梭壳中的梭芯提供底线,梭芯内的底线使用完之后需要更换。
图1为现有的底线提供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缝纫机或刺绣机中的底线提供装置中,设置有主轴、旋梭和旋梭轴,旋梭设置在旋梭轴的一端,其中容置有提底线提供的梭芯,旋梭轴在主轴的带动下旋转。
由于梭壳和梭芯的体积对于底线容量的限制,使得缝纫机或刺绣机在工作时需要频繁更换梭芯,影响缝纫机或刺绣机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解决现有的缝纫机或刺绣机在工作时,梭芯中的底线使用时间短、需要频繁更换梭芯而导致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使底线的量不受梭芯容量的限制,提供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线提供装置,包括:主轴、传动轴、设置有第一过孔的旋梭和设置有第二过孔的旋梭轴;所述主轴带动所述传动轴旋转;所述传动轴带动所述旋梭轴旋转;所述旋梭轴与所述旋梭连接、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连通,底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过孔和所述第一过孔后由所述旋梭中引出;所述旋梭轴带动所述旋梭旋转。
进一步地,主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主轴垂直设置,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传动轴套设有传动齿轮;所述旋梭轴与所述传动轴平行,所述旋梭轴套设有旋梭齿轮,所述旋梭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主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主轴垂直设置,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传动轴套设有传动齿轮;所述旋梭轴与所述传动轴平行,所述旋梭轴套设有旋梭齿轮,所述旋梭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底线检测单元和处理单元;所述底线检测单元在所述底线进入所述第二过孔前对所述底线状态进行检测,并向所述处理单元发送检测信号;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底线检测单元对所述底线进行调整。
底线检测单元还可以包括:齿轮和槽型光耦;所述底线绕设于所述齿轮上,所述槽型光耦带动所述齿轮旋转,检测出所述底线的张力及余量,并向所述处理单元发出检测信号。
容置所述底线的底线轴设置于所述装置外部。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旋梭中取消了底线提供的梭芯结构,增加了传动轴,从而在旋梭轴后部留出输送底线的空间,传动轴在主轴的带动下驱动旋梭轴旋转,在旋梭轴与旋梭分别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过孔,底线置于旋梭外部,依次穿过旋梭轴和旋梭的过孔从旋梭中引出,因此底线的量不受限制,避免了生产中不断更换底线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底线提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线提供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线提供装置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线提供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主轴1、传动轴2、设置有第一过孔31的旋梭3和设置有第二过孔41的旋梭轴4;主轴1带动传动轴2旋转;传动轴2带动旋梭轴4旋转;旋梭轴4与旋梭3连接、第一过孔31与第二过孔41连通,底线依次穿过第二过孔41和第一过孔31后由旋梭3中引出;旋梭轴4带动旋梭3旋转。
传统缝纫机或刺绣机中的底线提供装置中,设置有主轴、旋梭和旋梭轴,旋梭中设置有提底线提供的梭芯,通过主轴的旋转来带动旋梭轴旋转。由于受梭芯容量的限制,缝纫机或刺绣机在生产过程中底线很块用完,造成机器频繁停车,操作人员频繁更换底线轴,而更换下的底线轴还经过绕线后才能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87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