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凝罐及使用该冷凝罐的冷凝膜油气回收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07324.X | 申请日: | 2009-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470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油信德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53/22;B67D7/54;B65D90/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云鹏 |
| 地址: | 100011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凝 使用 油气 回收 装置 | ||
1、一种冷凝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罐体形状的分离器(1)、设置于分离器(1)内的分配器(2)、冷凝器(3)以及设置于分离器(1)下部且与分离器(1)通过若干个连接管(23)连接的收集腔(4),所述分离器(1)左部上方设有油气入口(5),所述分离器(1)右部上方设置有油气出口(6),所述油气入口(5)下端连接有分配器(2),所述分配器(2)下面设置冷凝器(3),所述冷凝器(3)下部右侧的分离器(1)上设置有两个平行且错开设置的第一、二隔板(7,8),位于分离器(1)同一径向面上分别设有冷剂入口(9)、冷剂出口(10)、气相入口(11)及气相出口(12),所述冷剂入口(9)、冷剂出口(10)、气相入口(11)及气相出口(12)位于所述油气入口(5)左侧,所述油气出口(6)与气相入口(11)之间连接有油气连接管(41),所述收集腔(4)上设置有冷剂入口(25)、冷剂出口(26)及若干个液体出口(2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1)上设置有人孔(13),所述人孔(13)上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人孔盖(1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1)上设置有连接压力表的压力表口(15)、远程连接压力表的压力变送口(16)、连接温度计的双金属温度口(17)及连接安全阀的安全口(1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1)上还设置有远程显示温度的温度变送器口(4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1)与收集腔(4)的形状均为卧式圆筒罐体,所述分离器(1)由罐身(19)及罐盖(20)两部分连接而成,所述收集腔(4)由腔体(21)与腔盖(22)连接而成,所述收集腔(4)与分离器(1)之间的连接管(23)通过法兰(24)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腔(4)上还设置有远程显示温度的温度变送器口(28)及监测液位高度的液位变送口(29),所述收集腔(4)内设有换热盘管(38),所述换热盘管(38)的控制阀门设置于收集腔冷剂入口(25)的连接管上。
7、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冷凝罐的冷凝膜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30)、膜组件(31)、真空泵(32)、油泵(33)、第一分离器(34)、第二分离器(35)、制冷机(36)及储液罐(37),所述压缩机(30)出口端与第一分离器(34)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分离器(34)出口端与冷凝罐(50)的油气入口(5)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罐(50)的气相出口(12)端与膜组件(31)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器(3)的入口端及分离器(1)上的冷剂入口(9)分别与制冷机(36)的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器(3)的出口端及分离器(1)上的冷剂出口(10)与制冷机(36)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收集腔(4)的冷剂入口(25)与制冷机(36)的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收集腔(4)的冷剂出口(26)管路与冷凝器(3)的进口端及分离器(1)上的冷剂入口(25)连接,所述收集腔(4)的液体出口(27)端与油泵(33)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油泵(33)的出口端与储液罐(37)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膜组件(31)的渗透侧出口端(311)与真空泵(32)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真空泵(32)的出口端与第二分离器(35)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分离器(35)的出口端与压缩机(30)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膜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30)、膜组件(31)、真空泵(32)、油泵(33)、第一分离器(34)、第二分离器(35)、制冷机(36)及储液罐(37)设置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冷凝罐(50)设置于油泵(33)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膜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罐设置于油泵(33)上方1.5米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油信德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油信德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732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淀积氧化硅于大面积基板上的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介导RNA干涉的小RNA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