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敏可调式机动车灯光智能报警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89347.2 | 申请日: | 2009-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397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吴二辉;周雷;曹留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二辉 |
| 主分类号: | B60Q1/00 | 分类号: | B60Q1/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聂孟民 |
| 地址: | 463145河南省驻***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敏 调式 机动车 灯光 智能 报警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特别是一种光敏可调式机动车灯光智能报警器。
二、背景技术
照明灯是各种机动车上必备之器件,特别是在夜间车辆行驶时,更是必不可少,但目前使用的照明灯,特别是前照灯,经常由于种种原因忘记关掉,使前照灯常明,不但浪费了电能,而且还影响到车辆行驶的环境,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照明灯的常开,防止电能的浪费和对车辆行驶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必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三、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光敏可调式机动车灯光智能报警器,可有效克服防止照明灯的常开,防止电能的浪费和对车辆行驶环境的不良影响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壳体及其壳体内装的控制电路,所说的控制电路是单片机IC、三极管BG、蜂鸣器Y及其辅助电路构成,单片机IC的14脚同蜂鸣器Y相接,并经电阻R2、光敏电阻R8接单片机IC的4脚,单片机IC的6脚经电阻R6接三极管BG的基极,三极管BG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BG的集电极经电阻R7接蜂鸣器Y,单片机IC的5脚经电解电容C2接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阻R4,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电阻R4接12-48V直流电,蜂鸣器Y同单片机IC的14脚相接后,经稳压二极管D1接地,并经电阻R1接12-18V直流电,单片机IC的7脚接地(因壳体为常规的公知技术,故未画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车灯白天未关可自行报警,提醒关灯,有效防止了白天车灯的常明问题,节能,并防止了白天开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应用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控制电路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壳体及其壳体内装的控制电路,所说的控制电路是单片机IC、三极管BG、蜂鸣器Y及其辅助电路构成,单片机IC的14脚同蜂鸣器Y相接,并经电阻R2、光敏电阻R8接单片机IC的4脚,单片机IC的6脚经电阻R6接三极管BG的基极,三极管BG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BG的集电极经电阻R7接蜂鸣器Y,单片机IC的5脚经电解电容C2接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阻R4,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电阻R4接12-48V直流电,蜂鸣器Y同单片机IC的14脚相接后,经稳压二极管D1接地,并经电阻R1接12-18V直流电,单片机IC的7脚接地。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蜂鸣器Y、单片机IC的14脚、电阻R2、R1及稳压二极管D1的共端经电解电容C1接地;所说的单片机IC的4脚与光敏电阻R8的共端经可调电阻R3接地;单片机IC的5脚与电解电容C2的共端经电阻R5接地。
在上述电路中,其中直流电源接头接12-48V蓄电池正极,通过电阻R1给单片机IC(或称模块,型号为74LS08)供电,电容C1起稳压作用,电容C2、电阻R7控制蜂鸣器Y延时时间,在白天时,光敏电阻R8遇光照电阻变小,电源给单片机IC的4脚输入为低电平;当前照明灯开关闭合时,电源供给单片机IC的5脚输入为高电平,单片机IC的6脚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BG(型号为8050)导通,同时电容C2、电阻R5控制蜂鸣器延时时间,蜂鸣器工作,当前照灯开关断开时,电源不给单片机IC通过5脚供电,5脚输入低电平,6脚输出低电平,三极管BG截止,蜂鸣器不能正常工作;在夜晚时,光敏电阻阻值变大,电源给单片机IC的4脚提供低电平,4脚电压输入为0,则不管灯管开关、闭合与否,单片机IC的6脚输出电压均为0,三极管BG截止,蜂鸣器不工作,所以只有在白天,车灯开关闭合时,蜂鸣器才工作,从而起到醒示作用,提醒人们关闭车灯,实现车灯的有效控制,防止电能的浪费,同时避免了因白天开车灯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故其应用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二辉,未经吴二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93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