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轻质耐用型橡胶托辊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68889.1 | 申请日: | 2009-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25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 发明(设计)人: | 许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猛 |
| 主分类号: | B65G39/02 | 分类号: | B65G39/02;B65G39/09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沈美英 |
| 地址: | 200052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耐用 橡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传动承托装置,特别是一种轻质耐用型橡胶托辊。
背景技术
目前带式输送机上所用的托辊主要有钢质托辊、塑料托辊、陶瓷托辊等多种,钢质托辊的特点是机械强度高,但自重大,容易受腐蚀,运转过程中噪音大,且容易发生损伤皮带的情况;塑料托辊的特点是自重轻、便于更换,但易老化和磨损,工作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既麻烦又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陶瓷托辊具有耐磨的优势,但自重大,容易碎裂,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均高。所以,现有技术中的多种带式输送机使用的托辊,普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从经济性和实用性角度考虑均欠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重量轻、耐磨损、不腐蚀和减震性能好,工作过程中无噪音、不损伤皮带,辊筒内无钢管内衬的轻质耐用型橡胶托辊。
本实用新型的轻质耐用型橡胶托辊主体由辊筒、嵌装设置在辊筒左右近端部腔口的轴承箱、主轴和套装设置在主轴左右近端部位上的轴承和轴挡圈构成,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箱内腔的直径与轴承外环直径相符,轴承箱外表环体直径及形状与辊筒近端部内腔口直径及形状相符,轴承箱通过外表环面胶粘密封装配设置在辊筒的左右近端部腔口上,与辊筒固定呈一体;所述的轴承内环固定装配设置在主轴上,并由紧挨轴承外侧面设置在主轴上的轴挡圈夹持限位固定,轴承外环的环面紧贴轴承箱的内腔侧壁固定设置在轴承箱内腔里侧位置上;在所述的轴挡圈夹持位外侧的主轴上还套装设置有由固定设置在主轴上的油封里芯和活动套装设置在主轴上的油封外盖及两者之间充填的润滑脂构成的互嵌式密封机构,所述的油封外盖的外环面直径与轴承箱内腔直径相符,并通过其外环面与轴承箱内腔侧壁固定相连;在所述的互嵌式密封机构的油封外盖外侧面的主轴上还轴装设置有密封圈和轴承箱盖,密封圈的外侧端面与轴承箱盖的内侧面胶粘密封相连,轴承箱盖与轴承箱胶粘密封相连。
此外,所述的辊筒、轴承箱、轴承箱盖由高强度耐磨型橡胶模压制成,所述的主轴由高强度尼龙或工程塑料棒制成,所述的辊筒、轴承箱、轴承箱盖及密封圈之间胶粘密封装配、刚性相连,密封圈与主轴及油封外盖之间在装配状态下呈紧密接触状态。
工作时,所述的轴承内环、轴挡圈及油封里芯与主轴固定设置呈一体,保持于相对静止状态,所述的轴承外环、油封外盖、密封圈、轴承箱盖与轴承箱及辊筒固定设置成一体,可以随输送机皮带同步转动。
基于上述构思的本实用新型轻质耐用型橡胶托辊,由于辊筒、轴承箱及轴承箱盖均由经过特殊处理的高强度耐磨型橡胶制成,主轴由高强度尼龙或工程塑料棒制成,整体上没有采用金属构件,使由这些非金属基础构件构成的托辊重量轻、耐磨损、抗腐蚀、隔磁、防震性能佳、运行中无噪音;在轴承箱腔内,由于互嵌式密封机构的油封里芯与主轴紧密接触,油封外盖与轴承箱内侧壁紧密接触,两者之间充填满润滑脂,形成第一道可靠密封互联机构,可有效地防止灰尘侵入,确保轴承正常运转;在轴承箱腔内,由于密封圈内环与主轴紧密接触,密封圈的外侧端面与轴承箱盖的内侧面胶粘密封相连,轴承箱盖与轴承箱间胶粘密封,形成第二道可靠密封互联机构,可以确保内设有轴承及互嵌式密封机构的轴承箱内腔免受外界灰尘、水气及污染物的侵入,确保轴承可靠运转。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轻质耐用型橡胶托辊与现有的任何一款带式输送机上所用的托辊相比,明显具有结构合理、重量更轻、工作阻力小、耐磨损、耐腐蚀、隔磁、减震、防水防尘、运转中无噪音和工作可靠性强,工作寿命长和使用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贵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辊筒 2.轴承箱 3.主轴 4.轴承 5.轴挡圈
6.油封里芯 7.油封外盖 8.密封限位机构 9.密封圈 10.轴承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典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猛,未经许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88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