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烧水煤浆的热载体加热炉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37802.4 | 申请日: | 2009-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83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丁宏;王云祥;曹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18;F23D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02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烧 水煤浆 热载体 加热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用燃烧炉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燃烧水煤浆的热载体加热炉。
背景技术
当前世界,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让全世界的人们意识到全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已经迫在眉睫,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储量已经相当少,只能够人类再开采30年,开发新的可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已经刻不容缓。我国是煤炭储量相当丰富的国家,传统的燃煤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于是煤炭液化、汽化和浆化成为先进工业国家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水煤浆则是煤炭液化的最佳成果,也是煤炭洁净利用最廉价的实用技术。水煤浆是一种由70%左右的煤粉,30%左右的水和少量药剂混合制备而成的液体,可以像油一样泵送、雾化、储运,并可直接用于各种锅炉、窑炉的燃烧。它改变了煤的传统燃烧方式,显示出了巨大的环保节能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采用废物资源化的技术路线后,研制成功的环保水煤浆,可以在不增加费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水煤浆的环保效益。在我国丰富煤炭资料的保障下,水煤浆也已成为替代油、气等洁净能源的最佳选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一种可以燃烧水煤浆的热载体加热炉,作为可以替代石油的水煤浆,具有如下有点。
1.水煤浆由70%的煤、30%的水及少量化学添加剂制成,常温下保持液体状态,可以像油一样泵送、雾化、贮存和稳定燃烧,无需另外预热;
2.水煤浆具有浓度高,粒度细,流动性好,燃烧效率高的特点,其燃烧效率可达到98%以上,排放环保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为卧式立方体结构,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炉体内部有“门”字形的炉拱,炉拱内为燃烧室,炉拱上还开有一口,用于安装水煤浆燃烧器,水煤浆燃烧器上有两口,可分别通入雾化水煤浆和空气;上部为炉体辐射段,炉体辐射段外侧开有两口,一个为导热油入口,另一个为导热油出口,两口之间用盘管连接,炉体辐射段靠近导热油出口的下方连接落灰斗,落灰斗下方有出渣机,燃烧产生的灰粉可从出渣机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经过雾化后的水煤浆和空气通过水煤浆燃烧器上的两个连接口分别通入燃烧室,在燃烧室混合后点火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烟气可加热炉体辐射段内的盘管,盘管内的导热油吸收热量后由导热油出口流出,与用热设备热交换时释放热量,释放热量后的导热油可由炉体辐射段的导热油入口流入炉体辐射段重新加热。在燃烧室燃烧的水煤浆,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少量的灰粉,可在炉体辐射段下方连接的落灰斗中聚集后由出渣机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炉拱,2燃烧室,3水煤浆燃烧器,4炉体辐射段,5导热油入口,6盘管,7导热油出口,8落灰斗,9出渣机,31雾化水煤浆入口,32空气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为卧式立方体结构,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炉体内部有“门”字形的炉拱1,炉拱内为燃烧室2,炉拱1上还开有一口,用于安装水煤浆燃烧器3,水煤浆燃烧器3上有两口,分别为雾化水煤浆入口31和空气入口32;上部为炉体辐射段4,炉体辐射段4外侧开有两口,一个为导热油入口5,另一个为导热油出口7,两口之间用盘管6连接,炉体辐射段4靠近导热油出口7的下方连接落灰斗8,落灰斗8下方有出渣机9,燃烧产生的灰粉可从出渣机9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经过雾化后的水煤浆和空气通过水煤浆燃烧器3上的两个连接口分别通入燃烧室2,在燃烧室2混合后点火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烟气可加热炉体辐射段4内的盘管6,盘管6内的导热油吸收热量后由导热油出口7流出,与用热设备热交换时释放热量,释放热量后的导热油可由炉体辐射段4的导热油入口6流入炉体辐射段4重新加热。在燃烧室2燃烧的水煤浆,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少量的灰粉,可在炉体辐射段4下方连接的落灰斗8中聚集后由出渣机9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78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