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挡墙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35499.4 | 申请日: | 2009-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68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秦道标;黄正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1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1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挡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挡墙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柔性挡墙。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柔性挡墙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刚性挡墙不同的是,柔性挡墙一般由排桩或连续墙组成,其下端嵌入到土体中,并通过锚杆或内支撑系统获得额外的支撑作用,其工作状态一般为弹性嵌固,由于内支撑系统及入土段墙体的约束,在墙后土体的压力下,墙体产生挠曲变形,引起土压力重新分布。在工程中,最为典型的柔性挡墙为锚桩墙和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由于边界变形条件的不同,用刚性挡墙的分析方法来进行柔性组合式挡墙结构分析是有欠合理的,基坑工程(特别是有支撑的基坑)中的土压力明显区别于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对于刚性挡土墙,是先筑墙,后填土,而在基坑工程中,是先在土中筑墙或桩,再开挖卸载,墙背后是原状土,此处,在墙后土压力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会产生不同于刚性挡墙的水平位移形式,特别是有支护的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将产生明显的挠曲变形并产生土拱效应,引起土压力重新分布。
目前公路下穿段挡墙都为钢筋混凝土挡墙或箱式通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时,需要在外侧搭模板,当公路下穿段比较深时,模板常常较大,这不仅使得模板容易变形,而且移动模板也比较困难。且使用钢筋混凝土挡墙时,开挖量也较大,当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还需要对软土路基预先进行处理,然后才能在处理后的基础上进行钢筋混凝土挡墙施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挡墙,这种挡墙使得水泥土搅拌桩既是基坑开挖过程中的临时支护结构,又与钢筋混凝土面板一起组成工作状态时的永久结构,共同受力。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挡墙,包括水泥土搅拌桩、钢筋混凝土面板及连接构件,所述水泥土搅拌桩通过连接构件与钢筋混凝土面板连接,所述水泥土搅拌桩为基坑开挖过程中的临时支护结构。
基于上述主要技术特征,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内插有预制方桩。
基于上述主要技术特征,所述钢筋混凝土面板下方为地基加固区域。
基于上述主要技术特征,所述钢筋混凝土面板和所述地基加固区域之间为水泥土。
基于上述主要技术特征,所述水泥土搅拌桩为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结构型式。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地基土,减少了工作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2)与钢筋混凝土挡墙相比,可节约钢材并降低造价;
3)不需内支撑,便于地下室的施工;
4)可同时起到止水和挡墙的双重作用;
5)在施工搅拌时无侧向挤出、无震动、无噪音和无污染,可在密集建筑群中进行施工,对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道影响很小。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组合式挡墙包括基坑开挖过程中的临时支护结构水泥土搅拌桩1、连接构件2和钢筋混凝土面板3,水泥土搅拌桩1为格栅式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1通过连接构件2和钢筋混凝土面板3连接,水泥土搅拌桩1内插有预制方桩4,钢筋混凝土面板3的下面为地基加固区域5,钢筋混凝土面板3和地基加固区域5之间设有水泥土6。
本挡墙由水泥土搅拌桩(墙)和钢筋混凝土面板通过连接构件组合而成,其中格栅式水泥土搅拌桩(墙)是重力式挡土墙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主要仍以结构自身重力来维持围护结构在侧向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它是利用水泥系材料为固化剂,通过特殊的拌和机械在地基中就地将原状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经过土和固化剂或掺合料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整体性和水稳性的水泥土圆柱体。施工时将圆柱体相互搭接,连续成桩(墙),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整体结构性的水泥土壁墙或格栅状墙,用以维持基坑边坡土体的稳定,保证地下室或下穿道路的施工期及运行期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苏州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54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