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化装备的防结焦及自动清焦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29434.9 | 申请日: | 2009-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1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牛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牛斌 |
| 主分类号: | C10G1/10 | 分类号: | C10G1/10;C10G1/00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 地址: | 250001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装 结焦 自动 清焦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油化装备的防结焦及自动清焦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将废旧橡胶和塑料裂解后能够通过进一步加工生产出汽油、柴油等产品,这不仅为现代社会大量产生的废旧轮胎等橡胶、塑料等工业垃圾的处理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对资源减少、能源紧张情况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方案。
现有处理方式一般采用裂解器加热裂解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的油化目的,其裂解温度一般都在450℃左右,但是由于供热温度必须高于裂解温度,在供热温度条件下,会在裂解器内壁形成结焦,而且随供热温度的提高会导致结焦现象更加严重,裂解器内壁的结焦会带来很多有害的影响,例如:
1.结焦会阻止热量向裂解器内的物料传递,降低热效率;
2.由于热量传递受到阻碍,为了保证裂解器内物料的裂解温度,必须提高热风的温度保证裂解温度,这样不但燃料消耗增大,并且由于供热温度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裂解器的使用寿命;
3.裂解器内形成的结焦会在内壁不断增长,从而阻碍了物料的流动并导致料流压差增大,从而影响物料在裂解器内的运动并消耗更多的能量;
4.结焦后会影响物料在裂解器内的裂解反应,产生不需要的副反应,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收率,这样,要获得同样的目标产物必须消耗更多的原料和能源。
由于上述原因,结焦的存在会导致裂解的工业化生产无法连续进行,而且使得生产及设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油化装备生产过程中出现结焦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结焦设备,其采用热能回收系统降低反应温差并在裂解器内设置特殊清焦装置,具体包括带有转动内筒的裂解器,在裂解器热风腔的腔体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热风出口,热风出口通过回风管路与进风混合腔连通,进风混合腔带有加热炉进风口并与热风腔进风口相连。这样就将裂解过程排出的热风与即将送入裂解器的高温热风在进入裂解器前混合,降低裂解器内温差,充分的利用了裂解器内的余热,从而限制了反应过程中由于温差过大而产生的结焦现象的出现,辅以设备内的特殊清焦装置,彻底解决了裂解反应器内结焦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减轻了设备的负荷,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能耗。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采用热风腔加热的裂解器,将热风腔内的热风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实现热能的回收,具体结构如下:
裂解器包括外壁和转动内筒,外壁和转动内筒之间是热风腔,在热风腔的腔体外壁一般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热风出口,在该热风出口处设置有风量调节阀,并通过管路将各个热风出口连接之后通过统一的管路与进风混合腔连接,该进风混合腔带有加热炉进风口并与热风腔进风口相连,所述的进风混合腔可以为单独设置的腔体,也可以是加热炉出风管路的一部分,采用这种结构后,热风出口处的热风通过管路送到进风混合腔中,与加热炉送出的高温气体混合,并再次进入热风腔中作为裂解反应的热源,这样首先实现了热风的回用,出口处热风的温度虽然低于裂解反应所需的温度,但是其温度一般也在400-420℃,现有的方式是将其排放或用作其他的热源,本实用新型通过管路将其送回到进风混合腔中,与加热炉中的热风混合,由于加热炉中的风在被加热后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甚至更高,如果直接进入裂解器的热风腔后,会导致裂解器内筒的温度急剧上升,而该裂解段的裂解所需的供热温度仅为500-550℃,这样就造成物料在行进的过程中由于高温出现大量的结焦,并附着于裂解器内壁,而采用本实用新型这种结构的设备,裂解器出口处的热风通过管路送入进风混合腔后,与加热炉中的风混合后,可以有效的对加热炉中的风降温,同时由于两种风存在较大的温差,会在进风混合腔内形成空气旋流,这样使得两种温度的风可以再在短时间内实现热量的传递,从而使热风在进入热风腔前得到有效的降温,一般可以降至裂解所需的温度,这样就使得裂解器原料入口和产品油气出口的温差大大下降,一般可将温差缩小400-500℃,从而解决了由于大温差而导致的物料结焦现象,起到了预防结焦的效果而非出现结焦后处理的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牛斌,未经牛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94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酵罐密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微生物斜面接种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