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笔记本电脑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302270.7 | 申请日: | 2009-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7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许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本电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快速发展,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笔记本电脑自身设计的缘故,笔记本电脑都是平放在桌面上,其上的键盘角度难以调节,因而其在使用上比桌上电脑更容易让人有疲劳等不舒适之感。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以使操作者舒适地对所述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
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一基座、一通过一转轴与所述基座后部枢接的显示屏及两底部旋转设置在所述基座后部两侧的支架,所述支架的旋转路径包括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支架收容于所述显示屏的侧壁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支架的顶部伸出于所述基座的底部以将所述基座的后端抬起。
本发明笔记本电脑通过所述支架可从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将所述笔记本电脑的后端抬起,从而使操作者舒适地对所述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笔记本电脑较佳实施方式的局部分解图。
图2是图1笔记本电脑的本体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前盖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支架的部分组合图。
图5是图1中的支架的另一方向的组合图。
图6是图1的组装图。
图7是本发明笔记本电脑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8是本发明笔记本电脑的第二使用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发明笔记本电脑100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一基座10、一显示屏20及两个旋转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两侧的支架3。
所述基座10包括一后壁12及自后壁12两端垂直延伸的两侧壁14。所述后壁12自靠近两侧壁14处延伸两凸部16,每一凸部16的外侧面162与后壁12之间形成一容置开口141。所述显示屏20通过一转轴25转动贯穿于每一凸部16,从而转动装设于所述基座10。每一转轴25的端部伸入对应的容置开口141内。所述转轴25的端部沿轴向开设一固定孔26,以固定所述支架3。每一凸部16的外侧面162开设一大约四分之一圆弧形的滑槽163。所述外侧面162还设有一隔着所述转轴25与所述滑槽163相对的定位孔164。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滑槽163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确定。
所述显示屏20包括一位于显示屏20底部的后壁21及自后壁21的两端垂直延伸的两侧壁22。所述显示屏20在所述两侧壁22和后壁21交界处设两大致呈L形的豁口222,从而在显示屏20的下部形成倒“凸”字形的安装部23。所述安装部23尺寸较大处的两侧面232上分别开设两卡槽224。
所述支架3用于支撑所述基座10或用于为所述基座10照明,其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一外壳、一固定件50、一定位件58、一弹性元件如止挡件60及一圆形的透光罩70。所述外壳包括一前盖30及一盖合于所述前盖30的后盖40。
所述后盖40大致呈J形,所述后盖40包括一J形的底壁41、由所述底壁41的两侧缘垂直延伸出的第一、第二侧壁420和421及由所述底壁41的上端缘和下端缘垂直延伸出的第一端壁43和第二端壁44。所述底壁41设有一大致呈方形的开口411。所述底壁41在所述开口411上下两侧于靠近第一侧壁420处凸设有两带有螺孔412的凸柱413。所述第一侧壁420靠近所述第一端壁43及底壁41处间隔地开设两长方形的第一收容孔422。所述第一侧壁420靠近所述第二端壁44处朝向第二侧壁421延伸形成一位于底壁41上方且与底壁41大致平行的弧状的第一枢接部423,所述第一枢接部423轴向开设一贯穿第一侧壁420的截面呈半圆形的第一枢接槽425,用以枢接对应转轴25的端部。所述第一枢接部423靠近第二侧壁421的一端径向聚拢延伸形成一第一端部427,所述第一端部427开设一与所述第一枢接槽425连通且同轴的第一开口426。所述第一侧壁420在靠近所述第一枢接部423处还设有一圆形的第二收容孔424。所述底壁41在开口411和第二侧壁421之间凸设一止挡部45,用以止挡所述止挡件60。所述止挡部45顶部452设有两凸销428。所述第一端壁43外侧面凹陷形成一卡槽4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22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覆膜支架
- 下一篇: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