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排气消声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50979.7 | 申请日: | 2009-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5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颜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F01N13/0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 地址: | 400060 重庆市经***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排气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部件的改进,具体指摩托车排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摩托车排气消声器由排气管1和消声器2两部分构成,见图1,排气管1一 端与发动机的排气口相连,另一端与消声器2连接。排气管的作用是将气缸燃 烧后的废气引导到消声器中,消声器能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流速降低,同时 消耗噪声能量并冷却废气,达到消声和降温的目的。由于废气的排放是间歇 性的,在间歇过程中由于压力减小存在回流空气,而排出的废气不可能完全 燃烧,总是存在一定的可燃气体,而可燃气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因此两者接 触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就会产生燃烧,即所谓的回油放炮。为了解决放炮问 题,在消声器筒体内设置有触媒14,触媒14位于内接管13中,见图1,通过触 媒来降低可燃气体的量,由此解决放炮问题。虽然上述方案能够比较好的解 决放炮问题,但由于触媒较贵,一个消声器使用的触媒就要好几十元,因此 增加触媒后消声器成本太高,不利于整车成本的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较低的成本 解决回油放炮现象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它包括排气管和 消声器,在消声器后段筒体内设有尾管和导气管,尾管通过尾盖与后段筒体 固定,导气管通过隔板与后段筒体固定。在导气管前端设有闷盖I,闷盖I 和导气管前端管壁上分别设有若干排气孔。
进一步地,在尾管前端内增设有网孔尾管,网孔尾管位于尾管外的管壁 上设有若干排气孔,网孔尾管前端设有闷盖II。
也可以直接在尾管前端设置闷盖II(此时尾管适当加长),在尾管管壁上 设有若干排气孔。
在闷盖II上设有若干排气孔。
本发明由于增加有网孔尾管和闷盖等结构,使得排气间歇的空气回流分 散,速度减慢,大大减缓了回流空气中的氧气与排出的可燃气体的接触时间, 接触时可燃气体的温度降低,使得放炮几率大大减小,从而解决回油放炮问 题。因此采用本结构的排气消声器可以不再使用触媒,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 目的。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摩托车排气消声器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摩托车排气消声器结构示意图;
图3-图2局部放大图。
其中,1-排气管;2-消声器;3-前段筒体;4-后段筒体;5-尾管;6-导 气管;7-尾盖;8-隔板;9-闷盖I;10-排气孔;11-网孔尾管;12-闷盖II; 13-内接管;14-触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2和图3,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摩托车排气消声器,它包括排 气管1和消声器2,消声器2由前段筒体3和后段筒体4两段构成。在后段筒 体4内设有尾管5和导气管6,尾管5通过尾盖7与后段筒体4固定,导气管 6通过隔板8与后段筒体4固定。在导气管6前端设有闷盖I 9,闷盖I 9和 导气管6前端管壁上分别设有若干排气孔10,排气孔10位于隔板8之前。
在尾管5前端内增设有网孔尾管11,网孔尾管11的外径略小于尾管5内 径,网孔尾管11位于尾管外的管壁上设有若干排气孔10,网孔尾管11前端 设有闷盖II 12。
也可以直接在尾管前端设置闷盖II(此时尾管应当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 加长),此时的若干排气孔就直接设在尾管管壁上(此结构省略图)。
不管以何种方式设置闷盖II和管壁排气孔,在闷盖II上均可以设若干排 气孔,也可以不设排气孔,而闷盖I上通常设排气孔,这是根据排出的废气 流速决定的。通常废气通过闷盖I时流速比较大,需要多设置排气孔以释放 废气,在释放过程中降低流速同时降温,因此除了在导气管前端管壁上设排 气孔外,还在闷盖I上设有排气孔;而当废气通过闷盖II时流速已明显降下 来,故在网孔尾管或尾管管壁上设排气孔的前提下,不一定非要在闷盖II上 设排气孔。事实上,闷盖I理论上也可以不设排气孔。
本发明通过结构上的改进使得回流空气和排放的废气流动分散,速度放 慢,两者开始接触的时间延后,由于时间延后,接触时可燃气体的温度会比 以前降得更低,从而解决回油放炮问题。采用本结构的排气消声器就可以不 再在内接管内安装触媒,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09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抽真空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矿井通风瓦斯处理装置的乏风进气整流器





